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日本半導體業殞落 美國下的手?

2021/06/03 07:55

40年前日本曾經是半導體大國。圖為記憶體晶片示意圖。(彭博)

1976年VLSI計畫 墊定日本半導體競爭實力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40年前,日本曾經是半導體大國,當時日本半導體在全球半導體市占率一度超越美國。但如今,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排名當中,幾乎看不到日本廠商,全球市佔率也只剩下10%左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日本這個曾經的半導體大國走向衰弱?

日本半導體崛起要從1950年代說起。日本在得知美國正在開發積體電路時,國內研究者也著手開發,最早試做成功的是電器試驗所的垂井康夫、傳田精一等人的團隊,垂景康夫也被稱為是「日本半導體之父」;另一頭,1961年日本三菱電機在美國西屋電氣的協助下,開發出11種名為「分子電子」的半導體產品,其他包括NEC(日本電器)等日本業者也積極開發。

1970年代,日本半導體生產出現明顯成長,主要因大量日本IC下游廠商利用半導體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創新。例如,夏普、卡西歐等公司將使用大型積體電路(LSI)的電子計算機推廣到市場,SEIKO推出電子錶,一些家電業者也研發出相當成功的彩色電視等。這些產品不僅功能強大,價格也便宜,深受消費者歡迎。

日本DRAM 曾拿下全球90%市佔

1971年日本通產省制定了超越美國的半導體計畫。1976年由NEC、富士通、日立、東芝、松下等大型廠商及學校共同投資760億日圓,成立「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這個組織也被認為是奠定日本半導體龐大競爭力的基礎。

大量民生電子產品熱銷,拉動日本半導體的銷量,但整體技術仍不如美國。而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之下,透過產官學合作的方式取得成功。尤其在DRAM產業,日本急起直追,從全球市佔率不到10%,到拿下近90%的市佔率,迫使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多家美國半導體廠,退出記憶體領域的競爭。

1980年代,全球半導體十大廠商排名中,NEC、東芝和日立穩居前3名的寶座。(路透)

日本半導體崛起 威脅美國

1980年代,日本迎來高速成長期。鋼鐵、汽車、家電、半導體成為日本工業及出口主力。

1980年日本對美半導體出口開始出現順差,但當時在全球市佔率還沒超過美國,直到1986年才正式超越。DRAM也是個人電腦繼CPU之後最重要的元件,日本在此領域的巨大成功,不僅帶來巨大的利潤,也讓日本國際地位快速提升。

當時全球半導體十大廠商排名中,NEC、東芝和日立穩居前3名的寶座。另一方面,美國失去了關鍵DRAM市場,對美國半導體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1981年AMD淨利減少2/3,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營收大跌6300萬美元,轉盈為虧。

此時,美國已經開始出現反對日本的聲浪。畢竟美國認為在半導體領域,日本是承襲美國技術,但卻反過來威脅美國的產業及領導地位。包括摩托羅拉、國家半導體、英特爾等美國廠商,更是早在1977年,就聯合成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對日本施壓,要求降低半導體關稅。

日本威脅論 瀰漫美國社會

一時之間,日本威脅論甚囂塵上,包括日本不公平貿易的做法危害國家安全,使美國工人失業等等,整個美國瀰漫痛擊日本(Japan-bashing)的氣氛。1985年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兼評論家白修德說,「我們在日本戰敗後協助日本重建,協助他們脫離貧困,找來了美國的專業人員教導他們建造電子與機械。他們現在卻反過來用向我們發動攻勢。」

早在1950-1960年代,美國和日本就時不時因為紡織業的問題發生摩擦,但整體上美國對日貿易仍是順差,因此多只停留在企業間的爭端。而1960-1970年,美國對日貿易不僅出現逆差,且從幾億美元,擴展到幾十億美元,1980年代前半甚至達到233.8億美元。美國政府開始主動與產業合作,在鋼鐵、家電、汽車、半導體等領域,對日本發起貿易戰、打壓日本出口,主要手段包括出口配額、加徵關稅、強制赴美設廠等。

1980年代美國瀰漫仇日氣氛。圖為1981年福特汽車工人組成的聯合會,眾人拿大槌砸向豐田汽車。(美聯社)

《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掐住日本

1981年美國前總統雷根上台後,美國進一步施壓。SIA再度提起301調查,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指控日本8家半導體廠商,最終在1986年達成《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美日雙方達成2項共識,1是日本半導體售價不得低於美商務部規定的價格;2是日本要確保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佔率從8.5%提高到20%。

除此之外,美國也以妨害國家安全之名禁止富士通收購快捷半導體(Fairchild),以竊取IBM技術之名,逮捕6名日立高階主管,並指控東芝非法銷售高技術國防產品給蘇聯等。日本受制於其他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因素,選擇讓步而非正面衝突。

在進入美國市場受阻後,日本把眼光放向其他國家市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從20%提高到40%,美國則從60%下降到40%,眼看就要被取代。多次貿易戰的結果,還沒有改變美國半導體整體競爭力下滑的趨勢,對日貿易逆差日益嚴重。

加上1980年代美國為了抑制國內嚴重通膨,聯準會(Fed)採取高利率政策加上巨額的財政赤字,美元匯率不斷飆升,美國貿易赤字更為嚴重。1985年美國對日貿易逆差來到497億美元,佔整體對外貿易逆差近一半。

美國關稅與匯率齊下 逼退日本半導體

上述手段效果有限,美國最終使出一系列手段來扭轉局面。首先是指控日圓匯率遭到嚴重低估,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兌美元匯率從1美元兑240日圓升至100日圓左右;接著,1987年雷根政府以日本半導體不公平貿易為由,再對價值3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品課徵100%的超高額關稅,強制日本須在美國參與下開發半導體技術;最後,美光科技、AMD及國家半導體等美企,先後控告日本傾銷、侵權等,迫使日本賠償超過千億日圓。

情勢開始急轉直下,日圓大幅升值的結果,導致日本製造業競爭力急速下滑,大量國內生產被轉移到海外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加上日本銀行政策失誤,使得股市充斥泡沫,間接開啟了日本「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

爾必達2012年破產 日本半體導式微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Joshua Felman和Daniel Leigh所撰寫的報告,日本的出口和GDP成長率在1986年前半,幾乎已經停止。他們也認為,儘管廣場協議並沒有直接導致日本經濟衰退,但仍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加上日本政府錯誤決策,最終走向經濟頹敗的結果。

1986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中,有6家是日本廠商。截至目前,還待在榜上的日企,只剩下從東芝獨立出去的鎧俠控股(KIOXIA Holdings,原東芝記憶體)。《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簽訂後,日本DRAM產業像是被奪去獠牙的老虎。日立、NEC和三菱後來合組爾必達(Elpida),最終仍不敵台灣、南韓廠的強力競爭於2012年破產,隔年由美光科技收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