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各國央行刺激火力全開 恐迎反噬與政治角力

2021/01/01 11:04

圖為美國聯準會大樓。(美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衝擊去年壟罩全球,各國政府和央行不得不迅速祭出大規模財政及紓困政策,防止經濟隨著防疫而崩潰。《彭博》專欄作家莫斯(Daniel Moss)撰文稱,雖然這些政策收取成效,但央行可能面臨反噬。

文章指出,各國央行在疫情爆發前不時釋出「刺激彈藥用盡」的立場,但這些央行仍極力救市,為保持較低的借貸成本,目前購債規模已擴大至約17兆美元,相當於中國、英國的GDP相加。聯準會(Fed)率先降息至零利率、恢復量化寬鬆(QE),隨後南韓、日本、澳洲、紐西蘭、泰國、印度、印尼亦採取積極措施。

然而刺激措施不僅有過頭疑慮,也引來國內政治角力。如印尼央行公開為國家提供資金援助赤字,菲律賓也採取類似行動,但這種機構獨立模糊的行動會讓投資人擔心通膨失控和貨幣疲軟。另一方面,紐西蘭財政部長最近寫信要求央行在制定政策時考慮房價,這種赤裸政治色彩的舉動遭紐西蘭聯儲回絕。

不論對錯與否,各國貨幣當局已經成為最接近政治領域的參與者: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央行獨立性在購入大量國債後,不可避免的影響政府的支出能力。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丹(Andy Haldane)便在去年11月28日演講中警告,這個兩難困境只要越分歧,QE規模也會越大,最近的QE政策已將央行推入未知的深水區域。這些QE、寬鬆措施雖是支持經濟、實現通膨目標的必要手段,但這挑戰大眾如何看待QE目的以及央行獨立性。

央行權力氾濫的問題在2008年金融海嘯就已引起大眾關注,當時聯準會、歐洲央行、英國央行都部署大量購債計畫以將利率壓在最低。現在QE範圍擴大,反噬危險隨之增加,且若復甦情況困難又不平順,央行可能落入政客角力的工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