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2020年臺灣機械設備產值預估為新臺幣8,817億元,比2019年減少7.9%。(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2020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甚劇,工業國家在今年2月到4月間觸底V型反彈,美中貿易戰的摩擦,以及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讓2021年雖可望景氣復甦,仍需要抱持著接受後疫情新常態的觀念,及早應變布局。
受疫情影響,2020年臺灣機械設備產值預估為新臺幣8,817億元,比2019年減少7.9%。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經理熊治民指出,其中以工具機產業受衝擊最為嚴重,衰退幅度達3成。熊治民認為,製造業必須面對後疫情新常態,將強化供應鏈韌性視為首要任務,面對外部衝擊時,才可減少負面影響並縮短受影響時間。增加供應鏈透明度、提升供應鏈效能穩定,以及建構供應鏈面對環境變動時的適應能力。
面向2021年,熊治民認為臺灣機械產業應積極展開產業升級,主要方向有三:第一,疫情帶來零接觸商機、區域生產趨勢增加分散式生產需求。自動化、數位化應用,如物聯網生產機器、遠距監控指引設備都是值得布局的新商機;第二,投入可協助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機械設備與生產系統,比如具備高度彈性的模組化生產設備,或是3D列印應用;最後,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結合5G通訊的製造系統,及製造領域的AI人工智慧與擴增實境(AR),都是值得企業布局的項目。
熊治民也點出,全球機械產業面臨巨大衝擊,加速數位轉型已是刻不容緩,臺灣中大型傳統製造業,雖已有半數已啟動數位轉型,但大多仍在初期,至少需要4年才能完成轉型大計。縱使國內受疫情衝擊較小,企業仍須不宜認為急迫性低,錯過最佳數位轉型契機,他建議,在後疫新常態下,製造業可從現有設備產線來做智慧化改造,再建置導入能提升現有生產體系的數位化軟體,不但可強化營運效能、降低總體成本,更可與客戶締結新商業模式,共創新價值。
(本文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