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激進收購 日經:造就高負債和債務違約

2020/12/05 23:19

《日經亞洲評論》財經新聞編委川瀨憲司撰文指出,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債務違約困境,主要是過去幾年激進收購,造成債台高築的後果。(路透)《日經亞洲評論》財經新聞編委川瀨憲司撰文指出,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債務違約困境,主要是過去幾年激進收購,造成債台高築的後果。(路透)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日經亞洲評論》財經新聞編委川瀨憲司(Kenji Kawase)4日撰文指出,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債務違約困境,主要是過去幾年激進收購,造成債台高築的結果;清華控股管理層8月底給債券持有人的年中評估文件就警告,從2018年以來其資本對資產比率(capital-to-asset ratio)一直低於30%,可能對該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和正常運營有「一定影響」。

文章指出,紫光集團為中國國有、隸屬清華大學旗下科技企業,也是晶片製造商,它11月15日一筆規模13億人民幣(約57.2億台幣)債券違約,對投資者敲響了中企信用風險一記強烈警鐘。

文章說,1992年成立的清華控股已成一個龐大集團企業,迄今年6月合併資產達4775億人民幣,可匹敵日本大電信公司NTT Docomo或南韓三星火災海上保險;不過,清華控股卻表現出多種無效率症狀,負債水準(與資本適足率低相關)被認為「過高」,一旦在再融資和信貸擴張方面遇到麻煩,就可能引發流動性問題。

文章直言,清華控股負債水準高是過去幾年紫光集團激進收購的結果;紫光集團51%股權由母公司清華控股持有,紫光無疑是核心子公司,因為母公司清華控股60%以上總資產和70%左右營收都來自於紫光。

文章說,被中媒體稱作「收購狂人」的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砸大錢投資晶片製造、行動通訊、智慧設備、電動車等領域,造成紫光商譽(goodwill)達521.7億人民幣,占整個清華控股集團商譽的85%,紫光合併子公司數量多達286家。

文章解釋,商譽是指被收購公司淨資產之外的總溢價,清華控股坦言,當「被收購公司面臨外部商業環境的重大變化或管理不善」,對此商譽可能受損的風險表達戒慎恐懼。

文章說,這些收購對紫光資產負債表帶來的直接創傷,明顯反映在計息債務水準上:截至今年6月,紫光背負的有息債務達1,566.9億人民幣(約6894.3億台幣),超過一半1年內必須贖回;紫光8月份向債券持有人披露時似就在發出預警:「如果公司經營惡化或再融資管道減少,債券償還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文章點出,值得注意的是,紫光坦言在半導體業,它可能「無法充分抓住行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如果不能保持競爭力,可能「處於落後地位」;紫光多年來雖一直是中國各級政府豐厚補貼的主要受益者,但這種補貼面臨可能減少的風險。

文章引述Reorg Research不良債務分析師 James Shi表示,紫光戰略重要性絕對被高估了,除了總部在武漢的記憶體製造商「長江存儲」之外,紫光競爭力沒有那麼大,「雖然他們製造晶片,但不是最先進的晶片,他們所製造的不能解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問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