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水試所研發首創牡蠣殼自發性加熱包,放進水裡就可以自體加熱。(記者簡惠茹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農委會水試所研發首創牡蠣殼自發性加熱包,放進水裡就可以自體加熱,水試所表示,預計每年可以為業者帶來至少1035萬元以上的營收,創造循環經濟產值。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使用牡蠣殼成功研發「即食調理餐包加熱套組」,水試所表示,利用牡蠣殼研發製作的自發性加熱包,相較於一般化學合成的發熱包,更為天然、環保且安全,成本還能降低20%,套組可以根據食品廠商需求客製化,適用範圍廣泛。
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葉念慈表示,台灣每年約產生16.9萬公噸的廢棄牡蠣殼,過去牡蠣殼應用主要約有42%製成飼料,21%製作堆肥,11%則是用做育苗栽培介質,低度利用且附加價值普遍不高,而廢牡蠣殼經常被堆疊在養殖池邊,不但佔據空間,而且廢殼殘肉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水試所從2018年開始導入牡蠣殼加值關鍵技術,追求循環經濟。
葉念慈指出,自發性加熱包是利用牡蠣殼本身的碳酸鈣,加工改質成遇水就會放熱的氧化鈣,所以把加熱包放進水裡後就會自己加溫,經過1年多的研發,再導入水試所研發的水產調理包加工技術,結合台灣鯛、鱸魚、虱目魚等等,推出即食提了餐包加熱套組,不僅創新,還能適時調節養殖漁獲產銷。
水試所指出,目前套組還在申請專利中,牡蠣殼自發性加熱包,發熱後約6到7分鐘即可以使調理包外部水溫達到攝氏90度,並可加熱調理包溫度達約50度,溫度至少可以維持20分鐘,溫度適合人體口腔和食道。
水試所表示,加熱包每包成本約12.7元,比市售食品加熱包的15元還節省至少2.3元,預期技轉後,每年可以為業者帶來至少1035萬元以上的營收,創造循環經濟產值,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產品,市場潛力高。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