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左二)指出,中資透過這樣繞道投資,逐漸取得台廠技術、人才,從單一個案可能看不出問題嚴重性,但若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將逐步侵蝕台灣蘋果供應鏈,對台廠競爭力造成很大挑戰。(遠見提供)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今年中,台廠可成、緯創接連出售旗下中國廠,反應中資頻繁透過「繞道」方式,收購或投資台廠中國子公司,影響台廠競爭力;遠見雜誌今(6)日舉辦「紅色供應鏈現象與建議座談會」,與會的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指出,上述案例雖然夾雜台廠面對產業競爭等考量,但也凸顯當前政府對於廠商赴中投資管制相對鬆散,導致台灣產業面臨技術、人才外流危機。
楚曉雯指出,目前台廠赴中國投資規範上採「負面表列」,只要不涉及先進技術或國防相關產業,均可赴中國投資,且台廠一旦在中國落地,政府對於台廠子公司營運、股權及資產轉讓等,均沒有相對應的規範,以「緯創一立訊」交易案為例,該交易案只需在完成後2個月內向投審會事後報備即可。
楚曉雯指出,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中國製造2025」新戰略,中企展開海外投資與購併,目標從傳產、金融,擴展到涵蓋核心關鍵技術的半導體、機器人、智慧製造、航太等高科技產業,手段從併購龍頭企業,到控制關鍵產業上下游供應鏈。幾年前立訊曾嘗試透過直接投資方式收購台廠,旦遭投審會質疑;之後中資改以「繞道」方式,收購台企中國子公司股權或資產,並透過高階管理階層相互兼任方式,進行技術移轉及資訊共享,與台灣製造業之關鍵廠商進行合作。
楚曉雯指出,2016年至今,中資透過前述方式取得「台灣企業之中國子公司股權或資產」案件高達10幾件,所涉及者均為台灣重要、關鍵產業,「中資透過這樣繞道投資,逐漸取得台廠技術、人才,從單一個案可能看不出問題嚴重性,但若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將逐步侵蝕台灣蘋果供應鏈,對台廠競爭力造成很大挑戰。」
針對法規收緊,楚曉雯建議政府,重新檢討赴中國投資申請負面表列的內容,應該跟上時代腳步滾動式更新,且審查焦點不應擺在單一公司,而是從產業鏈的系統化角度來檢視,並比照美國、歐盟,提升投審會層級,加強人力資源進行審查。
其次,金管會也可比照中資來台投資規範,針對中資投資台企中國子公司股權的投資人條件資格、投資範圍、業別,採取較高密度監理規範,或至少在上市櫃公司違反金管會資訊揭露等相關規定時,其裁罰金額應依投資金額比例、違反情節、次數及頻率等情形訂定,以達到嚇阻成效,並防杜惡意違規情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