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總體經濟展望 學者:台灣勞工報酬分配不足 應讓勞工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2020/02/29 11:25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薪資統計資料,去年1至11月的「實質性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0,793元,仍然不及16年前的水準,另主計總處所公布的「108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中,台灣月收入不到3萬元的人數為299.4萬人,學者認為雖受新冠疫情衝擊,但台灣總體經濟趨勢樂觀,但低薪現象說明很多台灣的勞工只是坐在黃金坑旁邊的乞丐,變成諷刺。

 台灣大學經濟系博士顏承暉、助理陳鴻凱合撰『「台灣勞工」不能只是坐在黃金坑中的乞丐』文中指出,從財政部公布的所得稅收入分析,從2000年的6106億大幅成長到2018年的10705億,每年平均成長率近4%,此外,同一時期營業稅也從2000年的3244億提高到4050億。但2000年後台灣實質薪資與經濟成長間的相關係數為-0.23,這代表經濟成長與勞工薪資幾乎沒有相關性,意味著台灣勞工普遍感覺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文中分析,台灣就業市場並沒有順利隨著產業結構而轉變是重要的關鍵。猶記亞洲金融風暴時,當韓國、東南亞國家紛紛倒下之際,台灣經濟撐過關鍵在於台灣具有彈性且有活力的中小企業。目前台灣的中小企業所雇用的員工仍佔就業人口的78%(896萬),與30年前相比其實沒什麼變化,但過去30年間,產業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經濟活動逐漸向大型企業傾斜。中小企業銷售額占比逐漸衰退由民國83年的34.3%來到了107年的29.5%。更麻煩的是,若同時觀察台灣中小企業銷售額與就業人數成長率的變化可知,中小企業僱員在過去數十年間所創造的銷售額沒有多大進步,凸顯勞工生產力沒有提升,自然從雇主的角度來看加薪就無望。

 另從「吉尼係數」來看,台灣於全球154個國家中排在第111名,貧富差距比7成國家小,所得平均度屬於前段班。也就是說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沒有嚴重「所得分配不均」問題。但問題在於「所得均貧」的現象。其實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台灣第90百分位數的年薪約為114.9萬,遠不及新加坡的平均數144.4萬。我們的高薪階級只是人家一般人的薪水。

 但這不是說台灣沒辦法創造高薪就業機會,若把綜合所得稅拆為三個所得級距來看,級距在50%~60%僅上升了1.9萬(3.7%),80%~90%也只增加了19.3萬(15.6%),前10%有著明顯的增加,多了66.8萬(26.3%)。上述的統計凸顯出台灣的所得收入往「極少數人」傾斜。

 台灣大部分資本利得集中於95%~100%人的手上,這也說明了極高所得的人不只靠「管理」賺取經濟活動中絕大多數報酬,還靠財產獲得大部分的資本利得。過去數十年土地增值稅、證所稅,並沒有像所得稅一樣成長,而自住繳納的土地增值稅的占比也只有6.8%,其餘47%為一般用地,今年的稅改也讓股利可採分離課稅,而擁有各種資本利得的都集中於頂尖所得的人,前1%所需要付的稅率將將被減少,1%與99%所得差距將再度被加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