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幫漁民經驗做傳承 農業數位分身技術獲百大科技肯定

2019/11/01 12:57

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所(服創所)研發2年的「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因為提供跨領域經驗傳承,讓漁民養殖老手技術可傳承給新手,獲第57屆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肯定。(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數位分身技術已喊多年,但都是用於製造業,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所(服創所)研發2年的「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因為提供跨領域經驗傳承,讓漁民養殖老手技術可傳承給新手,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肯定,服創所組長邱璟明表示,這套技術最大特點,就是提供人機協作機制,尤其目前農漁業還有80%技術是依賴人的經驗,此技術可提升魚蝦苗存活率3倍,並省下一半成本。

邱璟明指出,有些養殖場的漁民,育種的蝦魚苗存活率特別高,觀察其養殖方法,缺氧時要打氧氣還是開水車、要開多久?他們回答說只能憑感覺,但透過「智慧農業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Solutions for Smart Farming」技術,把數位分身做出來,不管是開水車、或下料,透過人工智慧(AI)建模,就能把農漁民隱性知識記錄下來,讓新手遇到相同環境時,可以參考別的老手的做法,最後再記錄比對,提供模型再優化。

邱璟明說,最後可讓農漁民生產減少投料、提升效率,達到精準化養殖、種植,以養魚蝦來看,魚苗的存活率可以從10%提升到30%,養殖成本可降低50%,不過漁民雖開始適應用手機來記錄,但常常會忘記記錄,接下來要繼續發展自動蒐集資料系統,讓演算法更精準,希望存活率可以達到50%。

參與此次養殖計畫的台鹽綠能副總經理郭政瑋表示,此計畫是引進綠能基金提供漁場升級改善養殖效率,傳統養殖業是透過漁民對水性的觀察,包括池水的深淺等,但過去的養殖老手已經逐漸凋零,因此透過「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可以讓養殖漁業也數據化,透過感測器監測水質、鹽度、溫度、濕度、微生物等關鍵參數,可以建立一個模擬環境,甚至建置水產雲,讓所有漁民透過手機可以記錄並觀察水質狀況。

郭政瑋指出,傳統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水質突然產生變化,可能半小時就全池覆沒,但過去都無數據掌握,農漁業是潛力相當大的產業,透過手機把科技放到這些場域,可大幅降低養殖門檻,過去漁民都是憑經驗養殖而且訣竅不外授,但現在青農想回鄉,透過雲平台可以拿到共享的漁知識與漁數據,如何把養殖育種、投料到餐桌都做到安全無毒,就可透過這個平台來進行概念性驗證(POC),當找出獲利的商業模式後,就可大量推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