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再生能源不等於荷包失血 國外經驗證實反而便宜

2019/09/04 18:03

工研院今舉辦「永續能源策略國際研討會」(工研院提供)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台灣到2025年將有20%再生能源,外界疑慮再生能源併網恐對電網穩定度、電價成本等帶來挑戰,工研院今舉辦研討會借鏡國外經驗。德州大學教授李偉仁指出,可參考德州經驗以更精準頻繁的預測來改善系統不確定性,而「現在電腦很便宜,所需增加的成本非常少」;他也強調以德州經驗,「當你建好以後發電量會增加,電價反而是下來的」。

台2025年將有20%再生能源,但同時也對電網穩定及電價帶來挑戰。以輔助服務穩定電網是否可行?以及是否會造成再生能源昂貴?工研院今舉辦「永續能源策略國際研討會」,也提供不少國外經驗供台灣參考。

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為因應再生能源發展並增加電網彈性,可從電廠、智慧電網、需量管理以及儲能多面向著手,也希望台灣能借鏡國際經驗,加速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因發展再生能源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全球能源的關鍵課題。

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電機系教授李偉仁指出,可參考德州經驗以更精準頻繁的預測,來改善系統不確定性。他也不諱言,發展再生能源並不代表完全都是再生能源,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來因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質所造成的系統影響。他強調,抽蓄電廠、儲能設備都是因應方式,工程與技術可提出解決方案。

他也舉例,很多人說再生能源增加會導致系統的不確定性,輔助服務導致成本增加,但也可以預測來進行配套、降低輔助服務需要量。李偉仁以德州經驗舉例,過去標準電網調度週期是15分鐘、為因應再生能源縮短成5分鐘,減少系統的不確定性,需要的輔助服務量就能降低。

此外,就是做好調度預測。他強調,加州做了10幾年、德州做了20年的風力發電,預測對電網來講相當重要。2009年5月16號也曾發生過預測6000MW、但實際僅1000MW,導致本來正常的供電系統狀況變為緊急;因此後來也採取改善方法,從每小時預測往後48小時的狀況,改成預測往後168小時狀況,並與調度週期配合每5分鐘預測一次,以科技跟技術來改善系統的不確定性。

而對電力成本是否因此增加?李偉仁也說基本上就是電腦預測,「現在電腦很便宜」,不會有太大的成本增加。

他也強調,德州與台灣經驗很像,以天然氣發電廠及設備來改善再生能源併網的可靠度。外界認為用了再生能源以後電價會上漲,但以德州經驗來講,建好以後發電量會增加,電價反而是下來的,「大家不要覺得用了再生能源,荷包要失血」。事實上德州也擬定很多政策目標,製造有利環境讓再生能源發展,例如電網傳輸線建設、增進併網效率,讓再生能源願意在德州投資。

日本名城大學電子科副教授益田泰輔也說,目前日本有40GW的太陽光電、而總電網是200GW,等於太陽光電已佔20%,是不可忽視的極大比例。而對日本為何能容納如此多的再生能源,益田泰輔也不諱言就是福島核災後對再生能源的強大需求;此外日本政府在2010年成立NEDO(新能源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規劃電網優化措施,也提前打下良好基礎。

他也強調,日本與台灣同樣是島國,也同樣遭遇獨立電網的挑戰,很難維持電力的頻率。他強調,電力頻率穩定取決於發電的品質,在日本提出輔助服務、穩定系統頻率的基礎建設來因應,但台日也同樣面對較低電壓難以穩定的情況,雙方應相互學習。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