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2025計畫不擇手段奪取敏感科技 德國智庫:歐洲須保持警戒

2019/07/04 16:42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最新報告向外警示,「中國製造2025」計畫一直都在,北京正透過各種手段鯨吞蠶食外國關鍵科技。(彭博)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本週公布報告,指出中國政府以「中國製造2025」策略發展計畫,來爭奪全球科技領先地位的野心始終沒有改變,歐洲各界必須保持警惕。

德國之音報導,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新報告作者之一曾林(Max Zenglein)受訪時強調,儘管中國政府這2年面臨貿易戰等外部壓力,有意識地不再多提「中國製造2025」這一字眼,但是其藉助各方力量實現本國科技升級的大目標始終沒變,而且已經在穩步推進。

曾林向德國之音強調,「中國製造2025」對歐洲構成的威脅,德國更是首當其衝,許多德國人似乎根本沒有認識到本國產業核心技術會因此被悄悄轉移,「近兩年,大家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確實更謹慎、更具批判性,但是依舊有不少行業覺得自己正受益於和中國的合作」。

報導指出,德國和中國間的科技產業合作非常廣泛,涵蓋基礎研究至實務應用各方面,積極參與的不僅德國企業,還有德國大學、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馬普(Max Planck)等負有盛名的研究院。

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新報告,歐洲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有3類:首先,那些被中國政府認為戰略價值不大的產業正加快向外資開放,如餐飲、快速消費品、甚至傳統的燃油汽車等行業;這些「低價值」的企業被中國當作談判的籌碼,外國車廠在中國市場的合資股分比限制獲得開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第二類則是「有意願」的科技合作夥伴,北京正努力用各種優惠條件說服外國企業將其產業鏈中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轉移到中國,如中國的電子產品行業就是典型例子;第三類則是那些具有「仍難以得到科技」的外企,這些企業往往具有各自行業的領先地位,產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仍在中國境外。

報告指出,針對第三類的這些關鍵科技,中國政府正採用多種手段,如承諾給予這些企業更多優惠條件、讓中企直接去海外收購相關企業、對這些企業關鍵員工「挖角」至中企,必要時甚至會動用間諜手段。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