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發表評論指出,中國的刺激政策具針對性且專注在中國國內發展,因此並不會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歐新社檔案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日前公佈今年首季GDP成長6.4%,顯示中國經濟似乎有好轉的跡象;但彭博發表評論指出,中國的刺激政策具針對性且專注在中國國內發展,因此不會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
彭博專欄作家Anjani Trivedi指出,自從中國公佈今年第1季GDP後,全球似乎認為中國已經走出數個月中的低迷,然而他認為,中國的復甦並不如想像中穩固,且不會促進中國以外的國家經濟成長。
一般來說,可以透過建築機械製造商的銷售情況,來衡量一國基礎建設投資和需求;包括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今年第1季銷售表現強勁,且中國境內挖掘機銷量成長24%,一些中國製造商預估今年基礎建設需求將增加20%。
但奇怪的是,外國廠商如開拓重工(Caterpillar)、日立卻沒有獲得相同的成長,2家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都呈現低迷,並警告業績前景悲觀;包括3M也表示,整季都已經討論過,公司在中國的銷售將持續下滑,隨後3M股價下跌13%。
如何解釋這樣的結果?Anjani Trivedi指出,一方面,中國的財政刺激政策是針對性的,主要是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復甦,主要來自預算外的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國的刺激政策其實效果有限,減稅、對家電和汽車的消費補助等,都只是老調重彈,中國的國內需求依舊趨緩。
若中國經濟要持續成長,甚至可以帶動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那麼企業和個人的消費必須要增加,但在中國,企業現在絲毫沒有增加支出、再投資的意願。
作者指出,這些原因都削弱了中國提升自身、他國經濟的能力,並警告投資人,除非上述情況有所改變,否則中國將無法以一己之力帶動全球經濟成長,中國國內需要頭痛的事情實在太多。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