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亞洲大崛起! 台灣全面性前瞻布局缺的是這個

2018/11/12 21:28

工研院舉辦「眺望2019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首度結合《探新機:科技亞洲 產業創新》的年度專刊發表,由工研院資深研究團隊及產業界專家,提出精闢分析與建議。(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美中貿易紛爭持續升溫,使全球及台灣產業均面臨各種未知變數的挑戰,工研院今天舉辦「眺望2019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剖析亞洲關鍵技術與解析科技趨勢,產科國際所領域策略長張淮杞以「2030年台灣未來形貌及其重要議題」為題,從社會、經濟、環境、科技不同面向,以具體國內外客觀數據為基礎,推演2030年台灣與國際數據所形成之趨勢,以及未來將面臨的重要議題,不過張淮杞強調,這些現象透過政策改變可以改善,自己是樂觀看待台灣未來發展。

張淮杞指出,從社會面來看,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後,人口減少成趨勢,目前來看影響國力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教育體系,根據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8 年5月在一份「2030年教育的未來與技能」文件中指出,目前的學生需要什麼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因應2030年數位與智慧化環境變化,茁壯成長,塑造自己的世界?其所衡量的項目,以STEAM(科學、技術、工程、人文藝術、數學)為基準。即當2030年時,整個社會會走向智慧化與數位化,為應付未來需求,孩子應該是要學習問題導向思考模式,雖然台灣教育也如此規劃,但卻著重在科技發展競爭力,儘管學生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能力高居全球第四名,但在閱讀能力卻僅排名23名,顯示還有其不足之處。

張淮杞認為,學校教育如果一再以分數為考量,一個問題就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將會影響教育素質,應該改成問題導向教學,鼓勵學生有各種不同的解法,尤其學習數位化技能後,透過網路自學,可找到的解法更多,歐美極為重視的人文部分,包括藝術、哲學、歷史幾個面向上,也是採用問題導向教學,但台灣的人文教育,卻缺乏相關的訓練,導致識讀能力不足。

在經濟面向上,張淮杞說,政府大力鼓勵新南向,但當視角放到全球時,其他國家會從包括衡量人口消費力「購買力平價指數(PPP)」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所以也會將中亞(如土耳其、俄羅斯)、墨西哥、巴西歸類為極有市場潛力的地區。

由於台灣經濟過去都是受過國際金融因素影響,但現在國際政治人物反而成為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儘管台灣以國際貿易為主,免不了受到國際政治人物聲量衝擊,但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起碼維持在3%,但台灣卻僅為2.5%~2.9%,顯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另外,科技面上,張淮杞指出,2030年已是數位化、智慧化的年代,而且數位化已經遍佈在各行各業,台灣屆時估計60%國內生產總值(GDP)與數位化有關;雖然可預測性或規則重複性的工作,將比較容易被人工智慧(AI)取代,但大部分仍是以機器協作的方式,讓人類與AI並存。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