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奧斯卡獎揭曉5大金牌獎技術。(工研院提供)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工研院今公布院內有奧斯卡獎之稱的技術研發獎,獲得傑出研究獎及產業化貢獻獎共5項金獎創新技術,分別為無失真投影光學分割技術、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水性環保奈米撥水抗污塗料、推動雷射加工設備國產化技術、加成法微細電子線路綠色製造產業化應用,綠色環保及循環經濟、深耕在地產業相關技術脫穎而出。
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表示,今年獲獎的技術,都是兼具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結合的技術,技術涵蓋跨領域,從設備、材料加上製程形成解決方案,並與臺灣產業價值連結起來,讓臺灣的廠商可跟國際供應鏈有更深、更緊密的結合,在世界上更有發展性與競爭力,讓臺灣整體轉型升級能夠有效發生。
劉仲明指出,去年結合學界與地方政府,成立多所跨領域創新中心,主動連結在地資源,直接用問題與模式來拼圖,目標就是促成新創公司的成立。以工研院與屏科大的合作為例,屏科大的農業專家選了工研院大氣電漿技術,應用於農產品的滅菌,造福在地產業,類似這樣的案例,估計到年底會有4家新創公司產生。
獲工研菁英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的「加成法微細電子線路綠色製造技術」,此技術已通過熱震盪、熱應力及耐候性等可靠度驗證,突破現有印刷技術在細微導線之電性不佳及可靠度等問題,工研院並結合嘉聯益、達邁等軟板產業在桃園成立「全加成卷對卷軟板生產製造技術聯盟」,以國內自主研發的創新技術取代目前黃光微影製程技術,將可為國內廠商降低30%以上生產成本、減少50%以上碳排,維持PCB產業在國際領先優勢。
另外,工研院開發出國產第一台光纖雷射切管、異質螺絲雷射銲接、雷射五軸數位咬花、大尺寸雷射玻璃專用切割等設備,其技術即來自這次產業化貢獻獎金牌「雷射加工設備國產化」技術團隊,以雷射切、鑽、銲及表面處理的雷射加工光路自主模組技術,協助台灣螺絲、管切、面板、半導體等設備廠導入雷射,建立我國在雷射加工設備的自主能力,從倚賴進口轉為自主並有能力輸出。
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的「水性環保奈米撥水抗污塗料」,透過奈米微結構控制、疏水疏油分子介面改質與混合分散等技術的導入,開發一系列水性奈米撥水抗污塗料,可直接塗佈於玻璃、陶瓷、木頭、水性油漆表面,可應用在遊艇、船舶上,提升MIT遊艇的國際競爭力與附加價值。
「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以面板玻璃為原料,應用奈米技術開發成對重金屬具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可以處理重金屬廢水,不需前處理亦不會衍生2次污染,且重金屬材料本身可重複再生使用10次以上。
「無失真投影光學分割技術」以雷射微投影為核心,可在駕駛視線前方2公尺遠處投射26吋的全彩寬幅多屏畫面,與傳統儀表版相比,駕駛不用移動視線就可以看影像,也不需要在路況、螢幕之間反覆對焦,全面提升行車便利性與安全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