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工研院打造綠建築估6年回收 且減碳40 %

2015/10/08 12:52

工研院打造綠色院區,計畫主持人陳式千(左2)預估,6年回收,可減碳40%。(記者洪友芳攝)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工研院全力打造綠色院區,院區內屋齡13年的10館辦公建築,剛獲內政部頒發鑽石級綠建築最高等級的標章,工研院估投入節能改造經費約3百萬元,改造前後年省電費達63萬元,6年可回收,節能減碳率則超過40%,工研院綠色低碳院區計畫(Green Campus)總主持人陳式千協理表示,企業投資總會先打算盤,綠色建築是多贏的投資,他呼籲企業基於社會責任要勇於投資綠色建築。

陳式千指出,工研院自2011年起推動綠色低碳院區計畫,透過增加設備效率與力行節能習慣雙管齊下達成節電目標,增加設備效率是在不改變使用習慣下,達到同樣省電效果,若能透過技術研發來增進設備效率,將可鼓勵台灣相關產業在節能技術上的研發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工研院約有84棟建築物,陸續有一半以上進行更新並朝綠建築使用, 既有建物要做節能改造並不容易,陳式千表示,因老舊建物在設計時,法規上並不需考量到節能環保需求,且舊建築在使用,要改造既有建物符合綠建築標準,就像是「穿著西裝改西裝」,改造難度高,挑戰也大。

工研院中興院區的10館今年上半年獲評為鑽石級綠建築標章。該建築物為地上4層,地下一層的辦公建築,建築型態與既有設備都較為老舊,影響能源使用效益,工研院經評估後發現,空調(占48%)及照明(占32%)耗能最多,自2011年開始,便針對10館進行四大節能改造,以有效降低建築耗能。

工研院將內部研發技術包括屋頂塗布高日光反射隔熱塗料有效降低室溫及空調、高效率變頻螺旋式冰水機讓、空調冰水系統控制技術、小型冷風機智慧管控系統、導入照明用電密度最佳化調整技術的光環境感測系統與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等,並運用無線通訊技術有效監測電力、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將數據傳送到雲端進行分析,作為照明、空調最佳化運作的參考,可有效抓出耗電元兇或在逼近契約電量時,進行必要調配,減少電費支出。

工研院指出,搭配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10館持續導入個人用電管理系統(iSleep)、會議室節能管理技術,更有效地管理整體建物的能源使用,讓使用者無須改變使用習慣,即可順利完成節電目標,也因此10館從2010年改造前的每年平均用電約44萬度,到2014年減少到僅約25萬度,省電達43%,每年省下電費約63萬元(以台灣每度電3.3元計算),減少二氧化碳約107公噸,減碳45%。整體估節能減碳幅度雙雙超過4成,每年減排107噸二氧化碳,約為九千棵樹一年所能吸收的量,用電密度(EUI)也從2010年的每平方公尺127度,降為2014年的每平方公尺72.9度,為全國辦公室建築物平均值的一半不到,改造成果斐然。

工研院指出,目前已有華南銀行、台電、台達電與力菱等企業跟該院進行合作,積極投入節能減碳的綠建築,希望更多企業能跟進。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