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資策會執行長于孝斌:資策會新定位 驅動台灣數位轉型

2018/08/27 06:00

資策會執行長于孝斌

記者陳炳宏/專訪

經濟部去年七月二十四日宣布全面啟動法人革新,因應外在挑戰與產業需求,將經濟部所屬法人依規模與專業能量,重新定位為「平台型法人」及「領域型法人」兩種類型,希望可以彼此緊密結合,支援產業發展,以加速產業創新與成長。

如今過了一年,本報專訪資策會執行長于孝斌;他強調,資策會揭示了「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r(數位轉型驅動者)」的新定位;所謂Enabler就是成功不必在我的意思,資策會的成功,已不是追求自我的成功,唯有促成民間產業的成功,才是資策會真正的成功;資策會將是數位經濟時代,台灣產業最堅強的後盾!

攜手國際大廠 鎖定數位轉型

問:經濟部四年投資五十億元,以跨法人合作帶動十三個領域產業創新成長,現在進展如何?

答:這些方向很多是強調台灣產業的數位轉型。為了達成這樣的使命,我們一方面研發各式關鍵技術;另秉持經濟部沈部長的指導,資策會積極啟動與國際巨擘合作,以短縮研發時間與成本,進而建構拓展國際市場的康莊大道。

例如今年三月,我們已與微軟,鎖定幾個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包括人工智慧(AI)、區塊鏈、智慧製造與智慧城市等,雙方根據產業需求提出研發方向,再結合雙方資源加速研發;其他如亞馬遜(AWS),未來也會有許多深度合作,只現在時機尚未成熟,後續有成果時,會再向大家報告;資策會也受某國際車廠委託,開始研發車用AI,未來會結合車廠的領域人才一同研發,結訓後送出國繼續培訓,成為有國際經驗的台灣AI人才庫。

修改內部規範 不可與民爭利

問:資策會過去常被質疑是與民爭利,未來如何改善?

答:資策會的法人身分,比較容易被案主信賴,因為我們跑不掉,有問題可以繼續找我們。即便我們早已退出政府的系統建置業務,但許多大型機關標案,案主還是希望能由資策會承接;為避免與民爭利問題,正修訂內部的管理規範:例如即便是政府具有國安與敏感性的研發需求,也要設法就不具敏感性的部分,思考是否邀請優質民間業者共同參與,不然就儘量不要參加此類標案。

為了讓更多國內新創與資服業者能夠走入國際市場,資策會也揭示「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r(數位轉型驅動者)」的自我定位;資策會的成功,已不是追求自我的成功;唯有促成民間產業的成功,才是資策會真正的成功。

導入任期制 萬年主管不再有

問:過去外界批評資策會是肥貓機構,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上任後到各單位與同事懇談,發現資策會真的有很多好人才,有許多創意想法、也很想衝,例如會內團隊研發「五G輕核網路軟體平台與技術」,連經濟部五G辦公室都給予高度肯定。

人才擺對位置,他們自己能夠發揮、也會自己做出對的事。資策會資安所新所長毛敬豪,就是從內部甄選,國際處新處長謝京蓓是從業界找回來的前資策會同仁,兩位都不到四十歲,一級主管的平均年齡也由原六十歲降到五十三歲,希望透過有熱情的年輕主管,帶著同仁衝出另一個高峰。

我們也配合法人革新政策,推動組織改造與人力調整,以組織年輕化的方向培育青壯年的中高階主管,希望可繼續厚植創新能量。原本在執行長室的高階主管共有九個,現在只剩下我跟三個副執行長,連同其他高階主管等人力調整,每年可省下約四千萬的人事費。

另外,我們也導入了任期制,這意味著資策會不會再有萬年主管,且過去只有主管才能考核屬下,現在導入全方位主管考核制度,包括屬下或同儕,也都能對每個主管進行評價,作為考核重要參考。

另一個問題是科研計畫的管理。過去資策會的科研計畫,都會被賦予大量的績效指標(KPI):例如每年的專利取得件數、專利應用的數目,以及技轉權利金規模與必須每年有成長的成效。為了追求這些績效指標,過去的研發成果往往也朝量化方向來呈現,而忽略了對產業的實質效益。我希望接下來也能向國會爭取改變機會,要以品質為重,才能符合資訊服務產業的時代發展趨勢。

問:資策會有重北輕南現象?

答:過去資策會內部,不同單位間是不太講話的,但我已經開始打破這樣的僵局,像資策會南區處在高雄,我就請他們輪調台北,以深度了解資策會還有哪些資源。

我也要求他們要熟悉同樣是平台型法人的工研院,在南台灣有什麼資源?這樣才能提供南台灣產業全方位數位轉型的服務。近期我們也開始研究海洋產業,例如智慧港灣、無人船收垃圾、智慧船隻管理系統,南區處的團隊也去拜訪了海洋委員會與海巡署,以探究未來的研發需求。

回歸初心 團結業者打群體戰

問:資策會扮演平台型法人,您的想法是什麼?

答:過去大家對於資策會使命可能不太了解。資策會在一九七九年成立時,名稱是「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要是為了推動台灣的資訊科技發展而成立,我現在要做的,也是要回到這個初心。

對各種資源都非常欠缺的台灣而言,面對中、日、韓與東協等大小競爭對手的挑戰,是有必要藉由政府資源與研發法人的能量,來支援產業持續創新發展的,且這樣的需求,在四十年前與今天,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我理解近年來資策會內部的確有許多的管理議題需要深刻檢討,但若因此而主張廢除這樣的體制,放手讓各領域的國內業者自行面對各種國際級的創新風險與不公平競爭,我認為這是因噎廢食的。

過去資策會也許比較保守,但現在我鼓勵同仁勇於嘗試,不要怕犯錯!也不要怕失敗!只要有可能成功計畫,就去試試看,並設法發揮能量,組成台灣國家隊,不但幫助台灣產業進行數位轉型,還要找回四十年前為全球開發出中文電腦的那股熱忱,來改變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單打獨鬥習慣;我希望未來能凝聚更大的力量,讓我們的業者一走出去,就能一起打群戰,並讓資策會成為數位經濟時代「台灣產業最堅強的後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