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星期專訪》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吳榮杰︰加速開放中國農產 貽禍台灣

2016/01/11 06:00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吳榮杰。(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鄭琪芳/專訪

馬政府選前突然改口擬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吳榮杰認為,兩岸地理位置接近、經貿規模懸殊、飲食習性類似、農產品競爭性及替代性大,加上中國食品的安全、衛生、品質等有疑慮,政府把關能力又令人質疑;貿然開放中國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將對我國農業、農民及消費者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

對於馬政府稱「開放中國農產品將以本地未生產、仰賴進口及不影響農民為原則」,吳榮杰質疑,可能又是一張無法兌現的芭樂票,因為目前管制進口的中國農產品,都是極可能對台灣特定農產品或產業造成嚴重衝擊的項目,若政府信守上述原則,就不應再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政府此時急著要開放,動機令人疑惑。

談貨貿急開放 動機令人疑惑

問:馬政府加速貨貿談判,改口將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台灣的衝擊為何?

答:馬政府政策跳票雖不是第一次,但出爾反爾,匆忙釋出要開放現行管制的八百多項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消息,相當令人錯愕與不解。中國對台灣有著令大部分台灣人民難以放心的政治企圖,政治與經貿又難以脫鉤,因此兩岸經貿交流必須謹慎進行。

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除了對中國特殊之外,一些可以開放的農產品都開放了。對中國特殊,是因為兩岸地理位置接近,經貿規模懸殊,加上飲食習性類似,農產品產銷競爭性、替代性比其他國家更大;一旦開放,不僅價格較低的中國農產品容易取代國產品,我們的品種、技術、資金也容易流過去,生產後回過來跟我們競爭,包括在國際及國內市場競爭。

例如,本來有十個人在生產鳳梨釋迦,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後,其中一個跑到海南島生產再進口,其他九個人就完蛋了。另外,有些加工廠商可能改用中國農產品原料或乾脆移往中國生產,受影響的是國內農產品生產者及加工者。

況且,中國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的安全、衛生、品質向來受到懷疑,一旦貿然開放,必然對台灣農業及國民健康造成衝擊;這是為何兩岸加入WTO後,台灣歷經民進黨與國民黨執政,仍堅持對中國一些農產品管制進口的原因。如今,在很可能即將政黨輪替的時機,政府宣稱要開放管制的中國農產品進口,動機相當令人疑惑。

一旦開放中國農產品,若消費者無法辨識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原料是台灣生產或中國進口,價格較低但品質或安全較差的進口品就會輕易取代國產品,國內農業、農民及消費者將受害。尤其,台灣農家所得偏低,若進一步受到進口農產品衝擊,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會更嚴重;而台灣農業若受到嚴重傷害,可能影響其永續發展及提供生態、生活等的多元功能,最後受害的將是生活在台灣的全體百姓和後代子孫。

問:馬政府聲稱,開放中國農產品將以本地未生產、大量仰賴進口及不影響農民等為原則,此說法可消除疑慮嗎?

答:用膝蓋想也知道,如果有那種東西我們幹嘛擋?加入WTO後,農產品已從二千多項開放到剩下八百多項,還會留下那些沒有影響的不開放嗎?目前對中國管制進口的農產品,都是經過評估,極可能會對台灣特定農產品或產業造成嚴重衝擊的項目,並無所謂「本地未生產、大量仰賴進口及不影響台灣農民」的農產品。如果政府真能信守這些原則,那麼能開放的中國農產品項目應該是零!

我前幾天去問農委會,到底有哪些是我們沒有生產且開放後沒有影響的?他們講蘋果、梨接穗等,但蘋果我們有生產,梨接穗可從南韓等地進口;何況,就算我們沒有生產的,也有替代性。換句話說,如果政府真的要遵守這些原則,交集起來可以開放的項目就是零,那麼維持現狀就好了,何必再大費周章地去談判?

有條件開放 恐怕又是芭樂票

因此,政府聲稱的原則,極可能又是一張無法兌現的芭樂票,又想再度騙取人民交給他們一張空白支票,讓他們可與中國以黑箱作業方式私下妥協。從ECFA、服貿、自經區到貨貿,台灣百姓一次又一次地受欺矇,難道不負責任的政府又想重施故技?

問:一旦開放中國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在檢疫、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等方面,是否也會受到挑戰?

答:近年來國內頻頻發生食安事件,難免讓人懷疑政府的能力,若開放中國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進口,政府如何進行源頭管理?如何確認中國政府會配合管理?中國農產加工品的原料是否安全衛生?海關是否有能力即時且確實地做好檢驗檢疫工作?這些都是讓人無法放心的重大挑戰。

以前大家認為我們的食安比中國好很多,就是有些不肖商人不爭氣,爆發一些重大食安事件。但普遍來講,不管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中國的安全衛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水準,我們自己生產的東西都還那麼不放心,怎麼敢放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來?

頻爆食安案 如何管理中國貨

而且,第十二輪貨貿談判達成「四十八小時快速通關」的共識,等檢驗出問題時,都已經到每個人肚子裡了;政府連正常通關都被質疑無法好好把關,何況是四十八小時通關?因此,政府應三思而行,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有能力做好食安把關之前,切勿倉促開放目前管制的中國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以免讓中國黑心食品或農產品長驅直入,危害社會大眾。

問:中國持續施壓我國開放其農產品進口,政府如何因應?

答:政府應站在為消費者食安把關以及維護農業永續健全發展的立場,遵守兩岸對等互惠、資訊公開透明、循序漸進開放的基本原則,謹慎處理兩岸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的貿易問題。

政府應更積極建構食品及農產品可追蹤制度,以及原料與產品的產地標示制度,讓國產或進口農產品在產銷過程各環節,都能追蹤到該承擔食安責任者,以嚇阻黑心產品,也讓消費者可在充分資訊下,做出正確的購買與消費決策。政府也應協助農業部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競爭力提升,加強農產品的品質、安全等非價格競爭力,以區隔國產與進口,並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價值與農民收入。

健全農業體質 因應中國競爭

另外,在貿易自由化趨勢下,政府應引導農業更積極提供生產以外、對社會有長遠利益的多元價值。本土農業的多元價值,生產面有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的功能;生態面可涵養水土資源、二氧化碳減量、提供美好景觀;生活面可以農業治療心靈,降低失業問題,讓社會安定,並保持一些傳統文化及思維,這些農業多元價值是沒有辦法進口的。

全球競爭愈來愈激烈,但連新加坡都希望有一點農業,何況台灣。雖然中國的競爭遲早會來,但為什麼不多爭取一些時間?讓農業體質好一點,包括品質、品種、新鮮度、安全、甚至通路都很穩了,再開放中國農產品進來,就比較不怕衝擊。我們花了十二年才加入WTO,開放中國農產品也不必急,選舉期間突然弄這個,讓人懷疑到底在急什麼;馬政府即將卸任,匆匆忙忙弄一個協議,讓新政府來執行,不是有一點奇怪嗎?有差這幾個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