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美、中四兆美元的政策較勁

2014/09/22 06:00

◎歐陽書劍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前二大經濟體,經濟體制雖異,但兩國央行持有的資產卻驚人的雷同,不僅都有四兆美元以上、均以美元資產為主,而且都面臨降低規模的壓力。合併觀察其政策意涵,更能勾勒出未來幾年可能撼動全球金融市場的背後力量。

在二○○八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聯準會(Fed)總資產不及一兆美元,但為了紓解金融市場流動性壓力及提振經濟景氣,在危機後買進債券釋出美元的量化寬鬆(QE)措施,使聯邦準備的資產規模持續擴大,去年十二月已超過四兆美元,其中主要為持有美國國庫券約二.四兆美元及不動產擔保證券約一.七兆美元。

在短期利率已向零貼近的情況下,為了加速降低失業率,Fed只能買進長期債券,以壓低長期利率,希望使低迷的房市恢復常軌,並促進投資;但也因此相對地釋出等金額的美元,而使負債面累積有高額的一般金融機構準備金。如此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穩步復甦下,被視為必須去之的不穩定因素;QE降低加碼金額後的退場策略,因此成為近期金融市場的關鍵話題。

相對於美國寬鬆貨幣政策的救急措施,外匯存底在今年中突破四兆美元的中國,則以不同原因呈現相同面貌。中國雖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但經濟基本上維持高成長,年年的大額出超、熱錢流入,以及外匯管制的政策,使其外匯存底「被動」地持續擴大,在二○○六年突破一兆美元,而且不到八年,已翻高成四倍。

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外匯,同樣代表相對應的人民幣負債,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買入美元釋出大量人民幣,形成物價上漲壓力,必須經常進行沖銷,使經濟體系中的超額人民幣回流人行;但隨著外匯不斷累積,中國總理李克強也承認,過多的外匯儲備已是一種負擔。

中國金融體系具備不透明的特性,官方並未定期公布其外匯的應用狀況。只是在考量其外匯存底的規模後,一般仍認為是以美元資產為主。即使人行近幾年致力於將外匯分散至不同幣別,但估計美元資產至少超過五成。根據美國財政部統計,中國今年七月單單持有之美國政府債券,就仍達一.二六兆美元以上。

美、中兩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之資產雖有不同,前者為國內債券,後者為外匯,但規模卻相似,且都有大量的美國政府債券,如今也均受到貨幣過度寬鬆的質疑;而相對於二○一三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十六.八兆美元的美國,GDP僅有九.二兆美元的中國流動性相對更高,壓力更甚。

Fed若大量賣出美債收回美元,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殖利率上揚,美元有升值的可能,因此很早就研究QE後如何釋出債券,以避免影響經濟復甦或造成金融市場過度波動。同樣地,持有高額美債的中國,外匯資產也會受到衝擊。

然而,中國也有影響美國的能力,當中國短期大量釋出美國債券,也將使美債殖利率上揚,對負債已接近十八兆美元的美國財政,將有一定的打擊;而若中國將資產轉換至他種幣別的資產,則另可能形成美元貶值壓力。只是,如此也將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受到損失,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也會同受影響。

大國博弈的火花特別耀眼,殺傷力也強。歷史使美、中兩國的央行,或巧合或命定地在金融海嘯後走在同一方向,總資產規模都邁上歷史高點;只是過去在策略上不得不擁抱對手,如今卻也必須走自己的路。四兆美元的賭注結果,不只在於金錢的輸贏,更在長期經濟發展的政策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