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道瓊指數從1981年4月至1982年8月的熊市,歷時約16個月,主因是美國政府為打擊通膨,不斷調高利率,導致經濟萎縮所致,同時國際上的政治變局也扮演一定角色。
1979年底開始,美國聯準會採取一連串打擊通膨的做法,以調高利率為主,使得整個1970年代居高不下的通膨現象,在1980年獲得緩解。
1980年底,雷根打敗卡特成為美國總統,同時掌控參議院,雖然過去幾個月聯準會一路將重貼現率由10%調高到14%,並且又發生雷根遭暗殺的利空,華爾街仍然一片樂觀;1980年4月,道瓊站上1024.05的高點,不過,高利率造成的負面效應卻開始浮現。
道瓊指數在一個月後,也就是同年5月初跌到963點,從此一路走下坡,當時美國與利比亞對峙、國內又有提高稅負的傳言,市場大量殺出;9月底,道瓊跌至824點,距4月份的高點,已跌落將近20%,此後熊市更持續了一年,但跌幅只再往下四個百分點。
面對市場恐慌,在1981年11月和12月美國開始緊急調降利率,但為時已晚,使得當年冬天美國陷入通貨緊縮、高失業率、經濟萎縮的危機中;加上國際間又有英阿福克蘭戰役、以色列黎巴嫩衝突等,美股持續走低。
1982年8月,道瓊指數跌至776.92點的谷底,隨後觸底反彈,在三個月之內,也就是到1982年11月隨即收復,重新站上1065.49的高點;有趣的是,美聯準會在1981到1982年的短短一年期間內,為振興經濟、挽救股市,將重貼現率由14%調降到8.5%。
經過這次熊市後,美股一路平順,展開長達將近五年的多頭市場,直到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編譯羅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