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人民幣被動升值 轉為主動升值

2008/04/14 06:00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起源,是來自於強大國際壓力下,因此,被迫放手讓人民幣升值;但後來受到國內物價通膨壓力擴大以及宏觀調控之考量,使得人民幣從原本的「被動升值」,轉為「主動升值」。

回顧人民幣升值歷程,中國是在1994年讓人民幣一次大幅貶值45%後,從1995年開始,就採取固定匯率緊盯美元,把匯率訂在一美元兌人民幣8.3元左右。

但是,由於中國外匯存底快速累積,從2001年到2004年間,短短四年就暴增3,977億美元,但人民幣對美元卻幾乎「不動如山」,維持在8.276元左右。這引起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強烈不滿,認為人民幣價值長期被低估,造成不公平貿易競爭,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紛紛要求升值。

一開始,中國政府不願屈服,認為人民幣升值會減損出口競爭力,但在強大國際壓力下,最後仍做出妥協,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調2.1%,當天,人民幣從8.275元升值至8.11元。

人民幣並放棄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轉而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新匯率機制,每日匯率浮動交易範圍,訂在千分之三上下。儘管中國適度放手讓人民幣匯率升值,但這段期間,西方國家仍認為,升值太少,多次要求應加速擴大幅度。

從去年7月以來,中國開始面臨強大的輸入性通膨壓力,尤其,今年1至2月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位居亞洲主要國家之冠,並創下近12年來的新高。

為了紓解國內通膨問題,加上避免經濟過熱、祭出宏觀調控,人民幣匯率從國際壓力帶來「被動升值」,轉為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的「主動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