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稱台灣匯率長期低估患有「台灣病」 央行5點回應強力反擊。(資料照)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4日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 」為題,指台灣央行長期壓低台幣匯率,導致民眾購買力受損、房價攀升、累積金融風險等問題,並將此形容為「台灣病(Taiwan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同日,央行以5點反駁《經濟學人》,並與美國財政部發布聯合聲明,重申美方從未要求台幣升值,並承諾干預匯市金額由每半年改為每季公布,引發市場對台幣升值的預期。
新台幣匯率是否低估?央行應阻升或阻貶等,一直是各界爭論不休的議題,因為匯率是「雙面刃」,升貶各有利弊。舉例而言,5月初台幣遭熱錢狙擊一度急升,出口商叫苦連天,部分企業更出現巨額匯損,外界更開始擔憂1985年「廣場協議」重演,台幣可能複製日圓急升歷史,甚至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
不過半年時間,《經濟學人》一篇報導引用其編製的「大麥克指數」,指新台幣低估55%,外界轉而擔憂匯率低估的後果。然而,如同央行所言「以單一商品評估匯率並不恰當」,且若參考日、韓等出口競爭國,或許台幣匯率有所低估,但日圓、韓元低估情況更嚴重;根據央行資料,自2024年底以來,新台幣升值5.01%、日圓升0.79%、韓元僅升0.42%,因台幣升幅超過日圓、韓元等,已影響廠商出口競爭力。然而,《經濟學人》的報導未提及日圓、韓元低估問題,卻直指台灣患了「台灣病」,真的是言重了!
事實上,一國匯率合理價位多少,本來就是見仁見智,各方也有不同評估標準,大麥克可以,iPhone何嘗不可?然而,不論如何,匯率波動劇烈絕非好事,央行適度調節有其必要,而央行承諾干預匯市金額由每半年改為每季公布,可提高透明度、減少臆測,對市場確實是件好事。
(鄭琪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