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標普500年平均報酬12.56%,若投資1,000億美元,6年內可望翻倍至2,000億美元。(彭博)
■張綺真 Orina Chang
對等關稅談判進入深水區,台灣可能與其他國家一樣在美國擴大投資的議題,引發部分民眾疑慮,擔心可能「掏空台灣」。事實上,這樣的資金配置,與許多家庭的理財行為如出一轍。當資產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選擇將部分資金投資於海外市場,以分散風險、創造報酬。而從國際經濟與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這更能成為一項具有全球視野的關鍵性布局,而非單純的資本外流。
企業與國家都在做的 資產管理策略
無論是成熟的企業還是主權國家,將部分資金配置於全球市場,早已是常見的資產管理手法;根據央行統計,2024年台灣的國外淨資產就達到1.56兆美元。其目的不僅在於追求報酬最大化,更是為了降低單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並參與全球經濟的成長引擎。就如同台灣引以為傲的台積電(2330),憑藉其戰略地位與技術領先,長期吸引來自全球的外資參與。反過來看,若台灣能在美國這樣的先進市場中尋找優質企業進行策略性投資,亦能將我方資源投入國際關鍵價值鏈,為國家創造長期利益。
美國:全球最穩定與高報酬的市場之一
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報酬率最高、同時也是最穩定的投資市場之一。舉例來說,過去十年,美國標普500大盤每年平均帶給投資人12.56%的報酬。換句話說,1,000億美元的投入,有機會在6年內翻倍至2,000億美元。這樣的穩定性來自於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與消費市場的基本面優勢。歷史經驗也顯示,每當全球面臨政治動盪或金融風暴,美國市場通常是受創最小、回復最快的市場。
順應國際變局 審慎佈局
當前,在川普政府強力推動外資回流的政策背景下,美國經濟在未來4到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極可能持續保持強勁動能。若此時能透過專業團隊進行精準投資,將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機會。根據實務經驗,一個操作得宜的美國早期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其年報酬率常可超過15%。這意味著,若投入1,000億美元,每年有望為台灣創造15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
戰略性產業投資 深化國家利益
更重要的是,若能爭取將這些資金配置於具戰略意義的產業,不僅具備可觀的經濟效益,更能強化台灣的國家安全,加速與紅色供應鏈的脫鉤,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盟友的戰略合作,全面提升台灣整體的經濟實力,是國家邁向全球化戰略舞台的必要一步。
對美投資的真正關鍵,不在於「投入了多少錢」,而在於「這筆錢投資在哪裡」,是否能為台灣創造長期的戰略利益。這不是掏空,而是聰明而成熟的全球資產配置。(作者為前華爾街基金經理人,曾任職於摩根士丹利、貝萊德等機構,現任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