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低碳物流

2025/08/11 05:30

運輸業的減碳,既為理念,也是商業競爭之所需。(資料照)運輸業的減碳,既為理念,也是商業競爭之所需。(資料照)

■魏錫賓

美國綠能政策的更動,並未影響全球大企業迎向淨零碳排的決心。運輸業的減碳,除了協助緩和氣候變遷,應對環保潮流及提高形象、符合法規要求之外,也有跟著大客戶走的壓力;既為理念,也是商業競爭。

為地球盡一份力的綠色永續想法,愈來愈受認同,跨國企業也不落後。由亞馬遜(Amazon)在2019年共同倡議的氣候宣言,設定2040年達成零碳排的目標,較巴黎協議提早了10年,並獲得全球600多家大企業的響應,形成一股風潮;不管是否有簽署該宣言,不少企業都設定了更嚴格的減碳目標。

亞馬遜在2023年進一步發起淨零排放海運買家聯盟(ZEMBA),希望以更長期的視野提供運輸業減碳誘因。根據該聯盟統計,80至90%的全球貨物,在運送過程中有海運的參與,因此以具體行動吸引業者擁抱減碳目標;2023年9月聯盟中的20餘家會員共同為貨物運送招標,要求投標者承諾採用的燃料或技術,須至少減少90%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後由Hapag-Lloyd得標。

年度營業額高達新台幣1兆元左右的家具家飾龍頭IKEA,也是參加聯盟的會員,在其減碳報告書中指出,該公司2024年的絕對碳排量相對2017年基準年已降低29.6%,將可在2040年達到陸運及海運零碳排的永續目標。在IKEA的2024會計年度供應鏈中,碳排放比例最高的是海運,占53%,卡車運輸是42%,其餘後勤服務、鐵路運輸等只占5%,因此減碳的首要目標就在海運。

美國總統川普在2025年1月20日上任第一天,就以行政命令退出巴黎協議及其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下簽署的各項協議、條約或承諾等,同時也裁撤綠能辦公室等,使各國官方的環保決策,重新思考,部分傳產業者亦傳出放緩呼聲;然而,全球環保的趨勢,並未逆轉。

海、空等跨國運輸業者對各國政策的差異最為敏感,但除了應對氣候變遷、環保壓力,根據政策更動而審時度勢之外,更要考慮經濟與市場的需求;因此,減碳也是不得不走的路。訂購新船,改用低碳或零碳燃料、推動風力輔助推進技術、降低船舶運行時的能源消耗與排放等都是最根本的做法,而透過運輸與航程管理減少燃料消耗,也是國際業者一直在做的事。

根據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調查,受訪的一般大眾有超過65%會主動尋找永續產品,且約80%的人願意為此付出更多錢;而受調查的250家大企業中,也有70%願意為綠色航運付出更高的運費,其中高達33%的企業,甚至願意多支付10%以上的費用。麥肯錫估計,綠色物流的需求在2030年可能達到3,500億美元以上,約占全球物流總支出的15%。

減碳投資耗時費力,且要投入大筆經費,但已經啟動的大船,很難立即停止,永續的追求也是。不管川普的政策是否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