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不是森林,要競逐亞洲市場要有面對叢林的準備。(彭博)
■魏錫賓
金融機構的合併牽動競爭態勢,影響產業發展;國內或許可以強調穩定,但要到亞洲競逐,恐難以避免實力相抗的叢林法則。在台新金(2887)與新光金(2888)申請合併至核准的過程中,因中信金(2891)殺出而高潮迭起,但金管會不僅讓中信金退出,又擬修改相關法規,力阻敵意併購,對金融整併的態度,已從積極回到謹慎。未來金融政策的一致性,要面臨考驗。
台新金完成合併新光金後,總資產將躍升至金控第4名,且與第3名的中信金相距不大,未來前4大金控總資產占所有金控的比例,將從目前略低於一半,轉變成略超過一半,且全為民營,也都有大型壽險公司;各大金控雖各有成長策略與經營秘笈,但國內競爭確已更為白熱化。
在廠商眼中,市場從來就不平靜,即使偶而像在陽光下有暖風吹拂的舒適,也要隨時做好惡劣天氣可能來襲的準備。從某個角度看,金融業本就一直是做「應付變動」的生意,持續地與客戶找出邁向未來的最好資金配置;因此,變動不是問題,在不完全競爭中,廠商的一進或一出,總會改變競爭的態勢,使產業重新洗牌。
問題在變動無法由競爭者決定。擴張是企業的天職;不過,利用大眾資金而成長的金融業,一向受到嚴格的監督,合併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因此只有在政策鼓勵整併時,才能促使金融業敢更大步地前進。主管機關的主管態度,由上而下左右產業的未來。
新新併塵埃落定後,金管會將非合意合併的門關得更小,在金管會於2025年7月3日發出的修法預告中,敵意併購幾乎退出金控合併的選項中。銀行局長明確地說,希望看到市場是森林,而不是叢林、更不是非洲大草原,希望確保市場穩定健全發展。
金融穩定是金融發展的根本,但非合意合併是否成為金融市場不穩定的關鍵原因?從金管會成立迄今僅20餘年,但對金融併購的態度,在不得不、保守、選擇性支持、積極、謹慎之間游移,且經歷多種轉變的現象,多少說明了沒有唯一最好的政策,而是要從大環境中,去選擇適當的方向。
美國總統川普挑起關稅戰,目前跨國戰火燃燒正旺,金融業者看到的應不是暖風吹拂的森林、不是萬物各就各位的穩定生態系,而是潛在或是混亂的戰場。金管會正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退一步說,即使台灣的業者能在保守的遊戲規則運作下穩定成長,但要到國外競爭,不能不有面對猛獸的勇氣與決心。
不是只有森林才能形成生態,叢林中的野獸雖勝者為王,但也自成體系;動物園中有豢養者,隨時照料所有動物的起居飲食,可是被豢養在動物園中的動物,絕對無法在叢林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