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貨商場的遊藝場,十台裡就有九台機台寫著簡體字。(記者王捷攝)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國內各大百貨商場到處可見「簡體字」的遊戲機台,台灣業者都覺得「並不意外」,因為從生產開發成本、市場規模來看,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拚得過中國,目前台灣遊戲廠經營重點已經非硬體「機台」,多以軟體「休閒遊戲」為主。
若從平台角度來看,遊戲市場可概分為PC遊戲(個人電腦遊戲)、家用主機遊戲(PlayStation、Xbox、Nintendo Switch等)、手機遊戲、街機遊戲(百貨商場等遊藝場)與虛擬/擴增實境遊戲等;若從內容來分類,又有角色扮演、策略遊戲、模擬遊戲、益智遊戲、運動遊戲、博弈遊戲,及多人線上戰術競技遊戲等五花八門可供選擇。
台灣遊戲產業萌芽於一九九○年代的街機與單機遊戲,街機代表有《快打旋風》、《格鬥天王》等;單機遊戲則有《仙劍奇俠傳》、《軒轅劍》、《三國群英傳》等,當時台灣自製單機遊戲在中國市場大受歡迎,甚至搬上螢幕。
台廠營運轉向手遊開發、軟體授權
隨著寬頻上網興起、智慧型手機普及,台灣遊戲市場雖自二○○○年起大幅成長,但日韓遊戲大舉進軍台灣,國內遊戲產業也進入了代理取代自製的時代;二○○八年起網頁遊戲與社群遊戲興盛,自此手機遊戲主導市場至今,台灣許多遊戲公司轉型投入手遊開發,也湧現了許多新興的手遊開發與代理發行商。
國內業者分析,「硬體」毛利率遠不如「軟體」,以遊戲股王鈊象為例,近年來雖陸續推出包括勝利摩托、機甲英雄、幸運拉霸Go、玩星派對、奪寶奇航等遊戲機台,但營收占比只剩下四%至七%,鈊象毛利率高達九十七%,主要就是靠軟體授權業務。
業者直言,簡體字遊戲機台進駐百貨商場不足為奇,畢竟近年來日本遊戲機台(如寶可夢)也是熱門親子產品,若要管制簡體字遊戲機台,則日文遊戲機台恐也不能例外,否則就顯得「不公平」;建議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得多方考量較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