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餐飲業者坦言,台幣升值對大量進口食材的貿易商和餐飲業算是好事。 (記者楊雅民攝)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內需食品及餐飲業營收及第一季EPS
台幣升值,市場預期大宗物資、食品廠、餐飲業及零售通路進口的原物料和商品成本將降低,可望成為台幣升值的潛在受惠者。
羅智先︰匯率比對等關稅更嚴肅
台灣食品和零售通路龍頭統一集團(1216)董事長羅智先表示,台幣升值對內需產業有幫助,只是把商品的原料成本單獨計算,忽略了進口原料需要經過一大串的處理過程,處理成本有時候比原料本身的成本更高,直言目前台灣匯率問題比美國對等關稅問題更嚴肅,匯率不是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個別掌控的。
福壽實業(1219)董事長洪堯昆表示,台幣兌美元匯率從33元急升至2字頭,「以前沒有發生過」,大宗物資業者手上若持有高成本的美元,也會出現匯損,很難預測。
他認為,台幣升值就食品產業而言要分為兩個層面觀察,一是大宗物資、一是消費品。
台幣升值,對進口黃豆、玉米、小麥等大宗穀物的大宗物資業者,會有一些受惠,但受惠幅度沒有想像的多,「消費品受惠幅度比大宗物資業者大」。
他直言,「黃小玉」等大宗穀物價格是依著國際行情走,包括麵粉、飼料、業務用油、糖等都會依照市價進行調整,大宗物資進口成本變便宜,客戶就會要求業者降價。
但消費品漲價後幾乎都不會再降價,像糖變便宜、麵粉變便宜、雞蛋變便宜,蛋糕、蛋餅都不會跟著降價,甚至進口的橄欖油等成品成本變低了,價格競爭力更強,還會和國產油品形成競爭。
台幣升值 大宗物資業影響不大
台灣卜蜂(1215)董事長鄭武樾表示,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對進口大宗穀物的業者而言,當然可降低進口成本,但因近期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海運出現搶運、塞港的情況,運費漲聲也響起,所以一減一增,台幣升值對大宗物資業者整體成本影響不大。
他表示,台幣急升很多行業都會受影響,造成消費者購買力降低、拖累經濟,吃的行業也會被影響,直言台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30元左右還可以接受,對出口產業的衝擊也不會那麼大。
連鎖餐飲業者則表示,牛肉、龍蝦等進口食材平均以3個月1期的合約報價,所以一般進口食材的價格會遞延1~2個月才發酵,近期台幣升值,貿易商的報價的確也下降約10%,坦言這波台幣升值,對大量進口美國食材的貿易商和餐飲業算是好事。
雖然進口食材成本下降,但餐飲業的4大成本除了食材外,還有人事、租金及折舊,近幾年人事及租金成本持續上揚,特別是缺工嚴重,各家餐飲業者都得提升薪資福利招攬人才,成本壓力仍然非常大。
台幣急升,消費者期待台灣好市多(Costco)自美國進口的牛肉等商品會不會佛心地跟著降價?
好市多表示,為維護會員權益,商品售價是好市多持續且固定檢視的項目,好市多全球採購對商品毛利有一定的規範,平均毛利率控制在11%,只要毛利率高過11%,便會機動性調整商品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