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的談判還在進行中,影響尚未明朗;台幣快速升值,是企業馬上要面對的壓力。但是台股已上漲1,400多點,顯示金融市場對未來的看法,並未太過悲觀。(彭博)
■魏錫賓
5月初新台幣相對美元快速升值,出口產業叫苦連天,在對等關稅壓境的不確定中,再投下另一經營變數。關稅還在談判,匯兌損失是企業即刻面對的壓力,而價格競爭力受損後,則可能接續衝擊未來的營收及獲利;然而,貨幣升值有不同原因,對企業、產業或經濟的影響,也不是只有一個方向。
前次新台幣相對美元大升值是在2019年中至2021年中,從1美元可兌新台幣達31.6元左右,下降至破28元。大約二年的時間,新台幣相對美元最多共約升值14.5%,其後維持在28元上下的時間超過一年。
在強勢新台幣期間,台股從2019年中至2021年中,雖曾因肺炎疫情擴散至全球而激烈修正,但上市加權股價指數仍從約11,000點,增加至觸及18,000點;而2019至2021年三年間的經濟成長率則分別為3.06%、3.42%、6.72%。在2020年起封城鎖國的遠距生活加持下,台灣電子產業隨風而上,並從全球不景氣中脫穎而出。
以處於新台幣升值趨勢線上的2019、2020年觀察, 2019年上市公司總營收約為新台幣31.6兆元,較前一年微幅下滑0.4%,而2020年總營收則超過32兆元,反較前一年成長1.2%左右。至於2021年,上市公司總營收超過37兆元,年增率達16.6%,各產業幾乎都一掃疫情利空,伴隨半導體、電子零組件業出現顯著成長。
出口商以美元報價居多,當新台幣相對美元升值,即使銷售的價格、數量維持不變,換算回新台幣的金額將減少,並壓低獲利;然而,以國際美元走弱的2020年來看,新台幣對美元升值5.6%,而對所有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通貨之加權平均匯價,也較前一年升值4.29%,當年上市公司的稅前盈餘卻達新台幣2.9兆元,較前一年大幅成長21.8%。疫情推進遠距生活,使得電子業獲利大增,不受匯率走勢影響,意外地支撐台灣的經濟。
過去的經驗雖難複製,但可以參考。前一波新台幣升值的現實,至少說明了貨幣升貶值不是只有單一原因,也並非是影響企業經營的唯一變數。政府或央行政策對匯率會有影響、預期心理及國際資金流動也常左右其升降,而在對外貿易走強的情況下,貨幣升值更非不合理的走向;而貨幣升值之後的產業表現,更不能一概而言。因果之間若判斷錯誤,可能使投資決策逆向而行。
匯率的不同走向,對進出口商有相異的影響,但實際經營成績,與外在環境的變動、個別企業經營能力有關。在景氣向上時,貨幣價格的波動只是稍增漣漪,而企業避險或是擴大市場,都能緩和貨幣升值的直接衝擊。5月初的升值,央行是站在阻升的一方,因此明顯是出口商帶動預期心理的相乘效果所造成;既是市場機能的反應,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應該還不致於脫離基本面太多。
對等關稅正環伺,匯率升貶起伏是常態,可見經營風險無所不在,但是5月以來,加權股價指數已上漲1,400多點,金融市場對未來的看法,並未太過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