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昨發表就職一週年談話,拋出將成立主權基金;學者分析,資金來源和管理單位將是主要挑戰。(中央社資料照)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昨發表就職一週年談話,拋出將成立主權基金;學者分析,在美國督促各國赴美投資的背景下,台灣政府開始有計畫性地到海外投資,但資金來源和管理單位將是主要挑戰。
為什麼賴總統認為現在是成立主權基金的理想時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分析,因為政府開始要計畫性地到海外投資,且不同於過去的防禦型投資,將來會是擴張型投資,讓台灣可以重新接觸市場、接觸消費趨勢,還能聘僱先進國家的人才,這時政府參與投資就顯得較有意義,主權基金也符合美國希望其他國家提高投資的政策。
邱俊榮指出,主權基金投資的範圍很廣,除了戰略性產業外,政府也可以成為投資標的,從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的經驗來看,標的相對寬鬆彈性。但他也直言,主權基金挑戰在於如何管理、由誰操盤,有可能由各部會成立一個投資小組或機構,包含政府代表在內,向央行借外匯存底進行靈活運用。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認為,主權基金可以做,但資金來源要符合政府規定,也要能減輕利害關係人的疑慮,需專職人員管理,並受民意監督。
他指出,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討論:外匯存底或政府預算,央行一直認為外匯存底不是央行的錢,而是台灣民眾、廠商和外資的財產,如果要動用外匯存底,就必須說服央行。他認為,台灣過去幾年稅收都超徵數千億元,也可考慮每年從超徵的稅收中撥款用於主權基金。
張建一提醒,主權基金的管理單位一定要中立,不可能由央行管理,因為央行的職責是穩定匯率、物價、利率,並非獲利,而主權基金有戰略性目的,除了提高國家收益外,也投資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相關產業、前瞻基礎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