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升值,光是匯損造成的衝擊,壽險業就難以負荷。(資料照,記者吳欣恬攝)
近期金融市場熱門議題,脫離不了新台幣升值,因與金融業者獲利損益表現息息相關,光是匯損造成的衝擊,就是壽險業難以負荷之重;但這次與2022年的淨值風暴不一樣,這次衝擊的非資產負債表、而是損益表。
以國內六大壽險業者公布4月損益來看,合計稅後淨損187.76億元,僅1家正報酬,其他5家全數轉為虧損;且接下來的5月,恐怕也沒有樂觀的本錢,從許多跡象可以看出,海外熱錢早就開始衝刺,新台幣升值的力道將持續墊高。
一旦新台幣升值幅度過大,將使得原本持有大批美元計價海外資產的壽險業,成為最大的受災戶,帳面上出現嚴重匯兌損失;也就是說,壽險業者正面臨兩難,若外匯準備金水位夠或避險比率高,對損益表衝擊也會相對小,但避險成本暴增,「這有如潑出去的水」,避不避險都影響到損益表。
以2024年Q4數據來看,國泰人壽持有海外債券部位達4.95兆元、占總投資金額比重62%;富邦人壽持有2.88兆元、占比55.7%;新光人壽持有2.38兆元、占比68.1%;台灣人壽持有1.98兆元、占比59.9%;凱基人壽持有1.63兆元,占比70.5%。
雖然金管會強調,壽險投資美國資產約9兆元,其中美國公債僅約5750億元,占總資產約6.4%,比例並不高;但壽險業海外投資幾乎都是美元計價資產,匯率波動的曝險壓力不小。
金管會日前邀集主要壽險高層,了解新台幣強勁升值可能影響。據透露,業者除了建議提前適用接軌IFRS 17權益有利影響數、調整匯率計算方式等,還建議動用死利差互抵準備金做第二桶金的可能性,但全被金管會打回票;所以這次損益表風暴,壽險業得自己硬扛起來。(王孟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