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外送員報酬如何統計?學者:均衡考量工作特性、市場機制與潛在成本

2025/05/13 05:30

外送產業隨著投入人數越來越多,外送從業人員的相關權益,尤其是報酬備受關注。(業者提供)外送產業隨著投入人數越來越多,外送從業人員的相關權益,尤其是報酬備受關注。(業者提供)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外送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外送員自由彈性的工作特性,已在勞動市場帶來板塊轉移效應,隨著投入人數越來越多,外送從業人員的相關權益,尤其是報酬備受關注,但媒體上經常同時出現外送員月入十萬或是連基本工資都賺不到的矛盾資訊,使得相關討論難以聚焦。

Uber Eats平台日前發布台灣首份直接以平台營運數據進行分析的外送員收入報告,並邀約多位勞動、法律、經濟領域學者專家座談,除了檢視這份報告,也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提出建言。

工作彈性自由 時薪計算引討論

與有固定上下班時間的傳統工作相較,外送具備能夠自由、自主決定工作時間與方式的彈性特色,讓如何計算外送員報酬並與其他工作類型進行對照參考,成為研究方法上的難題。

曾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多國進行外送產業研究,亦曾與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合作的調研機構Mandala管理合夥人Amit Singh表示,與傳統工作不同,外送員開啟App後,可能同時進行其他活動,不一定馬上開始接單,例如同時開啟多個零工平台比較工作機會、瀏覽其他網頁或App等等。若以開啟到關閉App作為計算每小時收入的基準,無法真實呈現外送實際工作樣態。

事實上,若外送員開啟Uber Eats應用程式後,卻完全不接受任何行程,平台亦不會對外送員進行負面處置,因此該機構提出「送單期間(active hour)」的概念,亦即從外送員確認接受訂單後、前往餐廳等候並取餐,到將訂單送達顧客的整段時間,作為統計基準,以求最貼近外送員的實際工作樣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彎表示,外送工作不容易找到與傳統工作對應比較的基準,她肯定「送單期間」概念試圖找出合理定義,但也提出調整的建議,例如在首次接單前定義一段時間為工作前準備時間,亦納入統計基準。

資策會產業情報所代表亦補充,個別外送員工作樣態可能有很大差異,若能透過後台資料針對外送員的活躍狀態、接單或拒單等行為進一步分析,更能反映出外送工作的特性。

克服計算基準的挑戰後,該報告從Uber Eats營運資料中,隨機抽樣一萬五千名外送員在二○二四全年的送單紀錄分析後得出,在Uber Eats上接單的外送員,平均送單期間每小時能夠賺取二九○元,在扣除油料支出、車輛維護、里程折舊與稅費等預估成本後,淨收入則為二七○元。若以百分位數來看,收入前二十五%的外送員,每送單一小時淨收入至少為三一二元,中位數二六三元,後二十五%則有二二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