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減碳難題〉突破國界限制 台灣邁向國際合作

2025/04/21 05:30

國際上最主流的是自然碳匯,包含森林、海洋與土壤。台灣受限腹地面積相對不足,開發成本可能不成比例。(歐新社)國際上最主流的是自然碳匯,包含森林、海洋與土壤。台灣受限腹地面積相對不足,開發成本可能不成比例。(歐新社)

記者歐宇祥/專題報導

台灣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不變,專家指出,我國因腹地相對小,自然碳匯開發受限,加上減碳應是「全球性」工作,減碳與碳權都應朝國際合作邁進。

台灣腹地不足 開發成本相對高

從蘋果(Apple)等國際大廠的行動來看,目前國際上最主流的是自然碳匯,包含森林(綠碳)、海洋(藍碳)與土壤(黃碳)。台灣在綠碳中的植樹造林與林下經濟,以及屬藍碳的紅樹林保育都有開發潛力,唯受限腹地面積相對他國不足,開發成本與成果有可能不成比例。

因此包括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等學者一直呼籲,台灣的減碳與碳權開發應朝國際合作,且應由政府帶隊與他國洽談,協助他國減碳後將碳權帶回台灣,因此去年底環境部成立國際碳權合作小組,以創造國際合作機會、協助地球減碳。

而今年底全球將迎接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際合作對台灣碳權開發至關重要,不過未來國際合作的關鍵仍需看「巴黎協定」第6.4條的後續進展;若台灣能成功推動具體合作案,則是國家發授權聲明給開發商、前往友邦協助當地減碳,申請核發的額度將在碳交所進行交易。

根據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的全球碳趨勢報告,「巴黎協定」第6.4條為新興國家的碳交易提供更多參與機會,東南亞在建立跨境碳交易系統的潛力備受期待。CSRone永續智庫永續長陳厚儒認為,在永續行動中「合作」應重於競爭,尤其台商在東南亞有大量投資,未來子公司、供應鏈減碳情形也需公布,台灣企業可將永續經驗輸出海外。

CSRone今年的報告中也指出,亞太各國在永續轉型進展存在落差,包含雖然已經立法推進減碳、但執行面仍缺乏明確技術指導與監測機制,亞太含台灣、日本、新加坡與澳洲等10國的「整體規劃完整性」都有不足,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強化氣候治理,未來將成為影響亞太區域減碳成效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少數被智庫評比為規劃完整性尚可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