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
記者歐宇祥/專題報導
隨著各國淨零碳排措施持續推進,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企業的氣候與永續轉型成本持續提升,明年台灣就將開始徵收碳費,加上恐將面臨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台灣企業的經營成本持續疊加,不過專家與智庫研究指出,台灣上市櫃企業加速或落實減碳措施,以維持競爭力,且目前台灣成績名列前茅。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溫麗琪表示,企業未來將承受更高的環境風險,包含近期頻傳的地震、森林野火等,歐美企業近年也多有面臨環境污染訴訟,無論全球永續趨勢是否因美國政策轉向而受影響,企業仍需在實體災害風險與永續轉型風險中作選擇,且環境成本將越發顯著地挑戰企業競爭力,尤其是高碳排大戶。
而從法規面的推進力來看,歐盟碳關稅、美國碳社會成本(SCC)、台灣碳費都是強大推動力,迫使企業減碳以避免成本大幅上升,尤其台灣產業多以出口為導向,成本更高,碳定價未來將左右企業生存。也多有學者指出,近年台灣產業的營運持續增溫,AI也加速製程升級,都會讓碳排放升高,但國際供應鏈要求也提升,可觀察到企業持續加速汰換設備等轉型作為。
半導體、電子供應鏈與金融業 減碳最積極
CSRone永續智庫分析資本額達20億以上的上市櫃企業與金融業後發現,半導體、電子供應鏈與金融業應對減碳最為積極,已有95%以上的企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近57%企業揭露範疇三的排放數據,CSRone副總陳厚儒認為,此研究結果顯示企業減碳已成為產業常態,也有更多企業開始關注供應鏈減碳情形。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國際客戶需求,為了符合國際客戶要求,供應鏈廠商必定需要減碳,且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需要持續推進。陳厚儒也指出,相對法規要求,帶動企業減碳活動最重要的是訂單,包含微軟等國際大廠、金融業等目前在範疇三都有要求,並因此會盤點子公司、供應商減碳行動。
陳厚儒也說,相較亞太含中國等其他國家,台灣、新加坡與南韓在永續發展表現較為穩定且突出,尤其台灣在碳管理積極度、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透明度分數相對高,不過相對範疇一、範疇二目標達成率已達超過9成,範疇三的成長幅度相對較低,顯示企業仍然信心不足,這也是台灣企業需繼續努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