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基本工資調高的效果

2024/09/23 05:30

過去基本工資調高,經濟表現並未因而受挫。(資料照)過去基本工資調高,經濟表現並未因而受挫。(資料照)

■魏錫賓

日本失落30年曾搬演出停滯的可怕:物價不漲、薪資不動,經濟有如一潭死水。雖然基本工資調高將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但若是薪資提高能帶動消費、刺激經濟,使企業獲利增加,再為員工加薪,形成良性循環,相信勞資意見的對峙,就不會太激烈。

2016年10月,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20元調高為126元,此後基本工資年年提高,2025年月薪將調升至28,590元,時薪則增加為190元,距離過去不堪回首的22K歷史愈來愈遠。揮別薪資停滯的風力,愈吹愈強勁。

基本工資的設定,對薪資或經濟的影響,有不同的研究結論,但員工都期待加薪,使生活品質實質提高;相對地,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管是加多加少,都是營運成本的加重。過去幾年經濟未因基本工資調高受到壓抑,卻並非所有的行業與企業都能搭上良性循環的列車。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15年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38,717元,2023年成長至45,197元,但在服務業中薪資偏低的住宿及餐飲業,同期間的平均月薪雖成長17.7%,卻僅提高至33,981元。

不少受薪階級未感受基本工資的效果,並不令人意外,除了通膨的擠壓外,基本工資調高,並不是所有人同等受惠,加計獎金等其他福利後,差異更大。主計總處的薪情平臺顯示,2016年之後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之年度總薪資,不管是中位數(總薪資中位數:指將全體受僱員工按總薪資由小到大排列,取位在中間點的數字)、平均數或是其他統計數據,雖明顯增加,但2016年總薪資中位數是46.4萬元,2022年增至51.8萬元,僅增加了11.6%,成長幅度明顯不如平均數從59.1萬元提高至69.3萬元,顯見高低薪的總薪資成長確實有別,而且都遠不如基本工資的增幅。

不是所有員工都能和基本工資的調高同步加薪,本就必然,但受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委託進行「基本工資調升對薪資成長及就業之影響」研究的政大副教授黃柏鈞,在報告結論中也講得明白,「基本工資的提升對勞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對基層員工薪酬(總薪資與非薪資報酬之加總)與實質總薪資則無顯著影響」、「基本工資的提高雖然可以提高勞工的經常性薪資,但廠商可能會透過減少其他形式的報酬來平衡增加的成本,從而使得勞工的總薪資增長受限。」顯見企業自有「因應」之道。

經營績效良好、供得起高薪的企業,受基本工資調整的影響不大,而有專業技能的高薪員工,也和基本工資距離甚遠;於是基本工資的設定,總是成為最底層勞工與最孱弱企業間經由代理人的拔河。多數人關心的反而是基本工資調整顯示的外溢效果。

過去幾年基本工資調高的幅度,雖遠勝於前,經濟表現並未因此受挫。談薪資,企業應有其他因應之道;勞資是雙方,絕非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