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台灣形象展8日登場,參展家數相較去年成長3成,聯手開發印度市場商機。
(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印度小檔案
印度與我國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從2019年2月14日生效以來,今年已邁入第6個年頭,隨著國際產業鏈去中化趨勢延續,同時看好印度內需市場成長動能,台灣業者更加緊腳步強化印度佈局。
印度主要進口、出口國及產業分布圖
去中化助印度崛起 台廠下一個高成長市場
印度附加價值毛額(GVA)產業分布圖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外交部駐印度代表處今年第二季底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目前總人口數逾14億人。其中有超過半數都是25歲以下的青年人口,可以說是年輕生命力充沛的「南亞巨國」,去年與台灣的雙邊貿易總額達82.25億美元(約新台幣2,67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成為我國第12大出口市場、第25大進口來源國,同時也是第16大貿易夥伴。
現任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指出,貿協去年首度於疫後恢復在印度舉辦「台灣形象展」,選在該國最大城市孟買,立刻受到印度官方高度重視,今年是展會繼2018年再度揮軍首都新德里,共襄盛舉的台廠數量較去年成長三分之一,創造的潛在商機也達到1億美元、年增42.8%。對比過往曾經的冷淡氣氛,可以發現「一切真的不一樣了」!
台廠技術優勢 印廠亟欲拉攏合作對象
黃志芳說,印度現在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每年新增的中產階級人口數均遠超過台灣總人口數(2,357萬人),印度官方近年來大力推行關鍵零組件的自主戰略,尤其著重供應鏈去中化,無論是代工廠或是品牌廠,印度官方都非常歡迎台灣電子產業前往交流合作。
台灣廠商在以往的全球化浪潮中,幾乎一面倒地聚焦西進中國設廠,現在區域製造已成潮流,反倒推動台廠走出中國。對此,黃志芳認為,台廠正仰賴過去的投資經驗,結合新時代的技術縮短學習曲線,加速進行「台版全球化」,如今已有不少廠商成功洞燭「去紅鏈商機」,靠著成熟製程的優勢技術,會繼續成為印度廠商趨之若鶩的合作對象。
投資能力媲美日商 台商還會主動開發新市場
此外,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則提到,印度政府對台灣感興趣的原因,在於台商的投資能力能夠媲美日商,會主動開發新市場,同時也能提升所在地的勞動力條件,有助於增進國民所得,印度有59%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自於消費,現在已有多達240家台企在當地獲得不錯的回報。
謝鋼認為,印度有野心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台廠也能實現多元化,兩者之間得以共創雙贏。不過,台灣新南向政策綱領因已行之有年,建議可參照國際情勢滾動式調整,如持續發生中的區域性戰事所造成的能源、糧食、運輸等問題,以及投資目標國家最新制定的法規或經濟方針,可更有效地協助台廠推進新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