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一些被美國列入制裁黑名單的中國企業,正透過改變名稱的「換殼」方式成立子公司,或與在地企業達成授權協議,來迴避美國政府的壓制,繼續在美國營運。
去年十二月,一家名為「美國光達」的新公司在密西根州註冊,但在其註冊訊息中隻字不提其背後企業是中國光學雷達巨頭、被美國列為有國安疑慮的上海禾賽科技;美國國安專家說,隨著拜登政府擴大限制中企在美國業務往來的實體名單規模,中企的解決之道就是改名換姓、以及成立美國本土公司來銷售產品。
報導指出,中國企業遷移產線、更名註冊為美國公司,或以新名字成立子公司等行為都是合法的,然而此舉將激怒美國的監管機關,因為在不清楚一家公司的背景下,難以執行相關法律。一名專研在美中企的眾議院助理也說,「隨著美國政府將黑名單做為識別問題中企與施加限制的手段,這種換殼遊戲將越演越烈」。
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華大集團(BGI Group)在麻州的一家子公司,一年前去除「BGI」字眼,改名為Innomics公司;二○二二年華大被列入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軍方企業名單中。四月間,美國國會一個專門委員會說,該改名是為了「逃避監管審查」,並要求國防部將其列入中國軍工實體名單。
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科技趕在美國政府可能對其實施禁令前,與一家美國新創公司達成兩款無人機授權協議,以便透過該公司在美組裝、銷售產品;美國政府一些人士憂心,大疆正藉此規避制裁,共和黨眾議員史蒂芬尼克說,「這是一種欺騙,大疆與其所有空殼公司都將被究責」。
禾賽科技在設立「美國光達」公司、做為其美國生產基地後一個月,被美國國防部列入在美國營運的中國軍工企業名單中。禾賽說,「美國光達」這個公司名稱只是「代稱」,傳達的訊息是其產品將在美國生產與銷售,禾賽已中止「美國光達」建廠計畫,歸咎於被貼上中國軍工企業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