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物價傳遞的訊息

2023/09/13 05:30

物價二年多來與央行的激烈互動,還未到盡頭。(路透)物價二年多來與央行的激烈互動,還未到盡頭。(路透)

◎歐陽書劍

物價的波動是經濟向央行展示的景氣脈搏,而政策利率的上下調整,既是央行對物價走勢的回應,也是央行與大眾的直接交流。漲勢緩和,但訊息再現模糊,物價二年多來與央行的激烈互動,還未到盡頭。

二○二一年下半年歐美物價蠢動,通膨在疫情之後,以意料不到之姿再回到舞台上,當時主要央行多預判物價高漲只是暫時的現象,並估計通膨猛獸在當年底或隔年初就會消聲匿跡;然而,二○二二年二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能源與大宗物資價揚,再為一般物價漲勢添加柴火。

為了壓制通膨,歐美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終於出手,但已偏晚。二○二一年五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五%,創下十三年新高,美國聯準會卻到隔年三月才調高政策利率一碼,啟動迄今十一次共調升五個百分點的升息循環;歐洲央行更慢,二○二二年七月才開始緊縮。

如同男女朋友、夫妻間,當一方表達所想,另一方需立刻應答,彼此關係才能維持;當物價向央行傳遞了供需展望,央行也需及時以升降息回應,否則和諧的關係就會落空,然後像過去一年多來一樣,形成了令大眾痛苦的高通膨環境。

央行與物價有應答,而經濟體系還有其他人參與,適當溝通是回到穩定所必需。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喜歡利用模糊的語意表達想法,甚至提到若認為他的發言變得清晰,可能代表誤解了他的意思;這樣的風格,曾經在中央銀行家中風靡過一陣子。然而,續任的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樂於以淺白的說明,向大眾傳遞清楚的政策決定與未來的走向,成為目前多數央行的溝通方式。

在穩定運行中的經濟現狀,通常只會因為某些意料之外的改變,才會更新其軌道,這是葛林斯潘的想法;政策必須出其不意,才能收到效果。柏南克則希望大家瞭解央行所想,然後依照央行的決心行動,使經濟更快回到穩定。

美國聯準會升降息的後座力,是經濟前景的重要變數,因而受到特別矚目,可以說過去中央銀行家的溝通,只要注意自己的用語;但現在不同,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上週以「溝通與貨幣政策」為題發表演講,提到「決策者必須管理大眾的預期」,她擔心的是各種意見的傳遞管道太多,超出央行的掌握。

從二○二一年五月美國CPI年增率破五%,至二○二二年三月聯準會第一次升息,中央銀行家們確實不瞭解物價上漲是暫時或持續的現象,因此,無法有效反應。現在又是一樣,物價走勢又不明確,各種經濟數據互有衝突,央行只能模糊以對,使投資人添加通膨之外的痛苦。

當資訊流愈趨複雜,央行貨幣政策與物價之間的連結愈需要清楚、直接、有力。歐美央行主席一再強調打通膨未到盡頭,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擔心大眾的心,先被對物價樂觀的專家勾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