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外企「孤立」中國業務 避地緣政治風險

2023/06/26 05:30

德國福斯汽車正在加拿大、印尼等國尋找關鍵電池原料的供應,以降低其在美國和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電池,對中國原料的依賴。 (彭博檔案照)德國福斯汽車正在加拿大、印尼等國尋找關鍵電池原料的供應,以降低其在美國和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電池,對中國原料的依賴。 (彭博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越來越多外國企業以將中國業務與其全球其他營運區隔開來的「孤立」(siloing)策略,來應對華府與北京緊張加劇的風險。

知情人士指出,去年夏季,企業軟體供應商Salesforce解僱中國與香港員工,關閉香港辦公室,並擴大與中國最大雲端服務商阿里雲的夥伴關係,以在阿里雲上提供中國更多在地化產品與服務,此舉形同將其全球業務與中國隔離開來。

隔離在中國活動 以免問題外溢至全球業務

福斯汽車計畫將其與一家中國晶片製造商研發的技術留在中國境內,一旦華府實施技術審查或制裁,將不致遭受嚴重衝擊。日本衛浴產品製造商驪住(LIXIL)正重組其供應鏈,在中國生產供應中國市場的產品,美國市場產品則主要在北美生產。

報導指出,儘管相關措施不如創投公司紅杉資本全然分拆中國與美國業務的程度,但仍有助於企業在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時,隔離在中國的活動,避免將問題外溢至其全球業務。歐亞集團地緣科技高級分析師魯曉萌說:「他們為美中長期的緊張做準備。」

一些西方企業正尋求替代中國,比如轉移供應鏈至印度、越南等地。不過,隔離中國境內運作的方式與此不同,它讓企業仍留在中國,以繼續向中國市場銷售產品,但一旦美國對中國實施更多制裁,或者北京對西方企業進行報復,受到的潛在負面影響將大為降低。

報導表示,一些措施,比如為美國與中國市場建立不同的供應鏈成本可能過於高昂,尤其規模較小的企業恐難以負荷,而如果美中爆發更嚴重衝突,或許仍難以完全避免損失;西方企業在地化或隔離其中國業務的其他理由還包括,可以更好回應在地市場,以及更能與中國本土對手競爭。

儘管如此,近期美國商會公布調查顯示,四八○家會員企業中有二十七%於過去兩年經歷總部與中國業務脫鉤,較前一年上升七個百分點。這份在二月與三月進行的調查顯示,脫鉤的衝擊包括為中國與全球其他地區開發不同的訊息技術與數據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