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防疫險之亂〉防疫險慘賠 產險業成疫情重災區

2022/05/02 05:30

富邦產險推出新防疫保單,消費者最愛的定額理賠卻沒有了。(記者靳昌玲攝)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距離去年1月台產爆發的防疫神單停售之亂僅一年多,國內再度出現防疫險搶購之亂,甚至在短短不到1個月之內,繼陸續爆發「停售」、「理賠」、「核保」、「續保」爭議。由於確診人數大爆發,隔離人數也創新高,導致短短一週理賠金已直逼10億元,且恐怕只是「開端」。現在產險業關注的,是這些保單到底要賠多少?會不會有產險公司因此破產、甚至倒閉?

產險業憂心成虧損大海嘯 金管會宣示理賠不再放寬

為何產險業憂心忡忡,最大關鍵有二,第一是「國內防疫政策大轉向」,從去年的「清零」.轉變為「不堅持清零」,但此波疫情爆發之初,卻又沿用以往作法「嚴格匡列」,甚至「胡亂匡列」,導致第一波在3月底、4月初遭隔離的民眾,在4月下旬陸續解隔後,產險公司的理賠瞬間爆量狂增。

針對防疫險對保險公司財務體質可能衝擊,金管會表示,現階段整體產險業資本適足性(包括資本適足率及淨值比率)尚屬健全;不過,「若確診人數持續攀高,理賠支出也相應鉅幅增加,保險公司資本適足性將面臨挑戰」。

金管會週一(2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專案報告,保險局強調,先前,保險公司基於社會責任,曾對理賠標準進行放寬,例如:確診病患居家照護比照住院等,不過,官員強調,這已承擔許多超逾原保險契約約定之風險,未來不能再以防疫政策之改變,進而增加超逾契約約定之額外負擔,否則,將有影響保險公司清償能力之虞,進而對於非屬防疫保險之保戶產生不公平之現象。

換言之,金管會對於防疫險之亂將採取「緊縮監理政策」,以避免過度虧損,衝擊險業資本適足率,影響金融市場秩序穩定。

3、4月仍嚴格匡列 隔離件數暴增

「哪有班上1位學生確診、全班隔離,然後,陪同隔離的父母,其中1人也可拿到隔離通知書?」一家產險業高層痛批。此波疫情在3月底開始確診明顯增加,當時1間辦公室、1間餐廳只要1人確診,可能整個公司、全餐廳員工都遭隔離;最嚴重的是學校,1位學生確診,全班同學加上家長,5、60人可拿到隔離通知書,這樣的情形,直到過去一週(4月23日)之後才改善。

第二個關鍵,也是未來恐將引發產險業系統性風險的因素,在於「確診率」超乎預期。今年以來熱賣的防疫保單,均主打「隔離」或「確診」,就給予2至5萬元的「定額補償」,但年繳保費大多僅需不到1千元。據了解,主要是產險業對於政府的防疫政策有信心,再加上國人多已接種2劑疫苗,因此,在商品設計時,各家產險公司設定的「確診率」,多在1%上下。

確診人數暴增 虧損倍數成長

即使在今年4月中,產險業尚未全面停售防疫險時,產險業者仍樂觀的計算:若賣出10萬張保單,1張保單保費600元,確診給予5萬元定額理賠,0.1%的發生率,也只理賠100張、500萬元,但保費收入是6,000萬;如果發生率提高至1%,1,000張保單需要理賠,理賠金額是5,000萬元,因為商品多數網路下單,費用率低,商品應該不至於虧損。

沒料到,確診人數在連續10日超過千人後,進一步大增至每日5千人、8千人,指揮中心及部分專家甚至預估,未來恐370萬人確診,確診率將高達15%甚至30%。

以上述的例子,業者預估的1%發生率若爆增至10倍,10%、就有1萬張保單必須理賠,理賠金額上衝至5億元,早已是保費收入的7、8倍,更不用說多數保單除了「確診」理賠,更大一部分在於「隔離補償」,有些還附帶住院日額理賠金,遑論確診率衝至30%的恐怖狀況。且歷經4月中的防疫險搶購效應,部分中型產險公司的防疫險,累計銷售多有近百萬張的規模。

因此,會有產險公司因此而破產、倒閉嗎?產險業者直言,近期「理賠爆增」可以預期,但對各家產險公司的財務衝擊程度,仍存在「2大變數」,就是這些遭隔離、確診的民眾「有沒有買防疫險?」以及「買了哪家的防疫險?」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以來至4月25日,產壽險業賣出213萬餘張防疫險。若與去(2021)年台產大賣「防疫神單」不同的是,去年光台產一家公司,就賣出了近4百萬張防疫險,但今年卻有十多家產險公司銷售防疫險,理賠壓力「分散」在十多家業者身上,產險業者坦言,最後會有多少理賠,也要等「客戶申請才知道」。

防疫保單熱賣 產險業「賠定了」

可以預期的,今年產險業賣的防疫保單「賠定了」,且整體獲利表現將受防疫保單拖累,受影響的程度,端視產險公司其他險種的業務規模而定。產險業者解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是合併計算,如果防疫險的理賠金額超過保費收入,就得拿其他險種收取的保費來支付,防疫險的保費收入佔比愈大,對公司的財務壓力也愈大。

無論如何,保單都已賣出去了,疫情也朝著「與病毒共存」的方向發展,所幸目前各產險公司體質健全、資本適足率(RBC)超高,多是法定200%的2倍甚至3倍;目前淨值也足夠尚無增資需求,未來就是看防疫政策如何調整,若可降低隔離標準甚至無需隔離,理賠壓力應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