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海外的機會與風險

2022/04/18 05:30

2021年本國銀行的海外據點獲利600億元,主要來自拆借、投資等銀行的其他業務。(資料照)

■魏錫賓

美中貿易戰後,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球,接著在歐美主要國家通膨蠢動之際,俄羅斯發起對烏克蘭的戰爭。這些過去幾年衝擊經濟的重大事件,波及各處,幾乎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卻也突出個別國家的差異性,以及金融業擴大海外布局的必要性。

台灣在疫情中的經濟表現優異,是2020年少數維持正成長的國家,金融體系也一向穩定,本國銀行國內競爭雖激烈,但於低利環境,在一度升級至三級警戒的疫情籠罩下,2021年仍然獲利3千多億元,且資產維持高品質,逾放比下降,近半年來均不到0.2%。不過,不確定性雖然攀高,2021年本國銀行的海外據點獲利仍近6百億元,約占18%,績效也並不差。

銀行海外獲利 主要來自拆借等其他業務

本國銀行海外放款金額達3兆餘元,但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2年2月底本國銀行的總放款超過34兆元,因此,海外放款占比不到10之1,且其逾放比均高於整體本國銀行,過去半年在0.28%至0.4%間起伏。海外放款比例小、逾放比率高,但獲利占比相對不低,顯示多數銀行的海外獲利,主要並不來自放款業務的淨利息收入,拆借、投資等銀行的其他業務,相形之下更為重要。

國內外環境不同,銀行鎖定的業務範圍要因地制宜,而因國外授信規模較低,更需著力於資產品質的維持。不過,本國銀行的海外放款逾放比率雖高於國內放款,但相對於東南亞各國當地的平均逾放比率,仍低不少。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的逾放比均在1.5%以上,泰國且超過3%,幾乎都在本國銀行海外放款逾放比的4倍以上。

逾放比率是逾期放款占總放款的比率,逾放減少或是放款增加,均能使逾放比率下降。過去幾年來,國內做為擔保品的不動產價格走揚,且銀行的國內放款增加較速,都助逾放比率下滑,但在不確定性提高的環境下,銀行的海外市場,更應擴大經營。

國銀海外放款逾放比較國內高,不過國外存放款利差也較大,只要沒有大型違約案,授信仍能維持一定的績效,充裕銀行整體的獲利。資金移動速度勝於商品,金融交易規模遠大於進出口,正因國內外金融環境不同,對變動的反應有異,當差異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啟動資金的流動,因此,只要有足夠的監理,愈是多區域布局的銀行,愈能因應各種環境變動的危機。

不確定性攀高 銀行擴大業務區域好機會

銀行向海外擴展,雖對環境相對不熟悉,且有國內經營所沒有的匯率風險,但是就如商品出口,是業務的延伸與擴展;從過去幾年的經驗可以發現,對銀行而言,海外市場的擴大,也是經營風險的分散。

因每個國家的環境與結構不同,企業經營更有國際化的必要;尤其是銀行業,若能擴大業務區域,更能將資金做最有效的應用。風險與獲利有多種組合;在不確定性再增高的此刻,直是布局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