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金融海嘯的疫情啟示

2020/03/31 05:30

◎歐陽書劍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危機來臨時,救災怕慢也怕不足。

歷史事件間的巧合,經常不會清晰呈現,直到穿過迷霧後,才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二○○八年美國受次貸風暴侵襲時,開發中國家一開始以為能在遠處勾勒自己的成長願景,而此次武漢肺炎最初鎖在中國,歐美國家思考的也僅是供應鏈的調整與中國內需減少的經濟衝擊;只是二者卻都以相反的方向,迅速地傳播至對方,並發展成全球危機。

二○○八年次貸風暴形成的金融海嘯,由美國淹沒歐洲,進而席捲新興國家,使全球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主要金融機構陷入財務險境,在各國央行及財政部的緊急注資後,才免於無邊無際的倒閉風潮。為了刺激經濟,二十國集團(G20)各國政府且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共投入超過二兆美元,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一.五%的財政支出,希望活絡急凍的經濟。

金融海嘯幾乎使全球陷入失落十年,但發展中國家在初始有如置身事外,國內相對保守的金融體系原還能維持穩定,並與陷入困境的歐美脫勾發展。不過,股市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的國外有價證券價格大跌,以及貿易受到先進國家內需不足衝擊,終究還是使所有國家捲入全球金融危機的漩渦中。

武漢肺炎疫情不同於金融海嘯,病毒也沒有方向感;不過,新冠病毒從武漢蔓延至中國全境、在亞洲肆虐、使義大利成為重災區,再繼續擴展成全球疫情,與金融危機路徑不同,方向相反,但一樣發展成為美國與歐盟主要國家都無法防禦的經濟危機。

因中國有世界工廠角色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西方國家初始是以防範中國封城的斷鏈危機及因中國經濟衰退而來的外溢效果部署經濟政策;然而,來不及鎖國就惡化了的疫情,使各國經濟陷入合作或孤立的矛盾中。

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歷程,提供了各國解決武漢肺炎衝擊的想像。金融海嘯後,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雙軌運行的現象依舊,只是換軌而行,前者穩定成長,後者的成長反趨慢;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在檢討全球財政刺激方案的成效時指出,歐美反應較快,救急效果也更顯著,同時也發現,美歐國家政策反應較快,是因較早受金融海嘯衝擊的自然反應。

次貸風暴由美國始,該國的紓困力道也最強,在降息、注資救經濟上最為積極,全球金融危機後,也領先歐洲國家站回發展正軌,並已多次升息,稍稍累積了因應新危機的政策執行空間,二○一九年的失業率且維持在數十年的新低。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危機來臨時,救災怕慢也怕不足。武漢肺炎從中國燒到全球,中國最早提供刺激景氣計畫,但美、日、英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刺激方案,都以新台幣兆元計;我國受疫情衝擊的程度、經濟現狀、規模與其他國家均不同,千億元的防治、紓困、振興不一定不夠,但執行至少要更有效率。

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中心,主要紓困計畫的資金供應,不管是利息的補貼,或是新舊貸款的撥付展延,均需透過銀行運作,因銀行為營利事業,其目標和國家並不一致,或可能阻礙搭救企業的速度,主管機關應引用政策工具,在尊重經營自主的情況下,鼓勵金融機構儘速配合政策的推動。

英國在應對武漢肺炎時,本想要用「自然療法」,卻受情勢所逼,改為嚴格管控。以政府灑錢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應對經濟困境是否有效?一般的看法是毫無作為會更差;但來得不是時候,也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