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疫情蔓延後〉疫情蔓延 恐慌後的經濟重生

2020/02/10 05:30

台灣經濟成長率(季)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正在燃燒,確診及死亡病例持續增加,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將受到衝擊,除消費受創、投資延緩外,出口也會受到影響;但除非疫情都未受控制,經濟上的挫折終會過去,不少企業及投資專家,也已思考疫情結束後的佈局。

同樣從中國蔓延至其他國家,發病及致死病例也主要在中國,2003年爆發的SARS,常被引用來當做判斷武漢肺炎干擾經濟表現的基準;而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近20年來SARS及武漢肺炎2次從中國引爆的凶猛傳染病,空間距離也近的台灣,在國際上,則都被視為可能是因此受創最大的國家之一。

SARS衝擊大 經濟成長急下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SARS主要肆虐期間,全球共有26個國家8,098人受到感染,774人因此死亡,致死率達9.6%;而感染人數中近7成都在中國,台灣感染人數超過300人,死亡有47人,僅次於中國及香港。

主計總處在2003年2月發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時,因中國SARS疫情尚未準確揭露,未引起全面恐慌,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68%,雖低於前一年,但看好全球景氣後勢。不過,台灣在3月發現病例,4月和平醫院封院震撼下,景氣急凍,主計總處2003年5月的報告中,已以SARS的疫情衝擊「方興未艾」,大幅下調全年經濟成長率至2.89%。

內需急凍 出口還有餘溫

2003年8月受SARS重擊的經濟數據已經明朗,主計總處指出,第2季因SARS 疫情及外貿擴張力道受阻,「海關出口年增率由第1季之11.4%大幅縮減為3.6%,加以民間消費 (占GDP六成) 出現前所未見之負成長1.8%,連帶使得工業生產由第1季成長6.57%轉為衰退0.68%,服務業生產成長亦由2.23%縮減為0.22%」。

受消費負成長衝擊,主計總處初步統計2003年第2季經濟負成長0.08%,後來並下修至負1.15%;當年餐飲、旅遊觀光的慘狀,仍留在許多人的心中。不過,因對外出口依然維持成長,電子產品、基本金屬及精密儀器等國外市場需求增加,輸出成長3.2%,抵銷了內需衰退的幅度。

疫情過後 經濟迅速回升

台灣在2003年7月由WHO從疫區除名,消費恢復成長,主計總處2003年8月發布的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中,更顯示樂觀的態度,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06%。後因國際景氣擴張,出口超乎預期,在2003年11月,再度上調經濟成長率至3.15%,後來並調整為4.22%。

病毒、環境不同 衝擊快而大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目前為止的較高傳染與較低死亡率,與SARS有不同;而經貿的外在環境也有差異,當時股價指數4,000多,現在為1萬1千點以上,且中國的經濟規模大幅擴大,但成長速度顯著減緩,兩岸貿易投資則依然密切。

2003年我國出口中國的商品不到230億美元,占總出口的15%,尚不及出口至美國的265億美元,不過,當年轉口貿易盛行,出口至香港達300億美元,中港合計占我國出口比例35.7%;而2019年,我國出口中國達919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7.9%,若再加上出口香港的403億美元,合計已超過40%。

在SARS疫情高峰的2003年3至7月,我國總出口611億美元,仍較前一年同期的577億美元,成長近6%,主要是直接出口至中國金額由41億美元,提高至83億元。當年中國經濟正快速爬升,SARS爆發雖使其第2季經濟成長率較第1季減少約2%,但成長率仍超過9%。如今中國經濟趨緩,且受制美中貿易戰,能帶動我國出口的就是美國。內需短期衝擊已生,外貿成長動能也受限。

1918年的流行性感冒殺死全球超過4千萬人,且一大部分為15至44歲的青、壯年,重挫生產力的補給,但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後來卻有一段經濟的穩定成長期。武漢肺炎與SARS不同,不過,17年並不短暫,國家防疫體系更為強韌,也有預防經驗,且反應變快的不只是病毒,還有企業領導人及投資人的判斷力。除非疫情永不停止,否則,從爆發、流行至結束,經濟趨勢終要重回長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