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不只雲彰太陽光電投資遭卡關》地方強索回饋 嚇壞風電外商

2020/01/07 05:30

不只雲彰地區投資額達一四○億元的太陽光電疑遭行政卡關,風場設置過程中地方強索回饋亂象也頻傳。圖為風場示意圖。(資料照)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台灣加速推展綠能,但不只雲彰地區投資額達一四○億元的太陽光電疑遭行政卡關,風場設置過程中地方強索回饋亂象也頻傳,非法定的「外掛」回饋,例如營養午餐捐、地方綠能稅等要求增加,若不允諾就會遭卡關;風電開發商抱怨,過多額外回饋要求將使得外商難以評估投資風險,缺乏法制化及透明的回饋標準,也將損害台灣國際形象。

台灣首個離岸風場海洋風場去年正式完工,今年預計還有台電、海能、允能等三個風場、合計八四八MW(百萬瓦)完工,可年發三十二億度、相當於八十萬家庭用電,台灣將成亞洲單一年度風場完工最多國家。

但「台灣之光」卻籠罩陰影,因離岸風電遭特定政黨以錯誤資訊批評「賺很大」,造成風場所在的藍營執政縣市強索回饋名目大增,非法定「外掛」回饋頻傳。

非法定回饋名目多 投資風險難評估

風電業者表示,初始順應地方政府需求的回饋並非不樂之捐,但目前各地方政府要求回饋名目眾多,已有逐漸失控現象。

例如去年應彰化縣府要求,四家風電開發商已承諾在電協金等法定回饋之外,提出額外三.三億元的國中小營養午餐捐;但之後,彰縣府又提出由地方收取的「綠能稅」,讓不少當初允諾捐助的廠商大感意外。

一名地方人士透露,不只地方政府,甚至還有不少地方派系小型「頭人」要求額外捐助,造成業者困擾。

另如苗栗已完工的海洋風場也被要求「追加」捐助。國民黨立委陳超明去年底就召開協調會,要求風電商在本月底前比照彰化補助營養午餐;有開發商抱怨,各風場條件、成本皆不相同,若都要回溯比照,往後開發商對此種「法外」回饋態度恐會生變。

還有開發商指出,法律規定的回饋、補償項目已相當多,例如電協金、漁業補償金等;且協商等流程難度相當高,例如目前離岸風電電協金,雖費率暫定每度電繳納○.○一八元,但遲未正式公佈。此外,中部所有風場均未完成漁業協商、獲得漁會許可,若持續開出額外項目,開發商無論成本或溝通能量都將難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