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台灣新創射日〉日本經濟老齡化 台灣新創企業決勝東京

2019/11/25 05:30

日本大企業的研發能量,未有效流向中小企業,這是台灣新創企業優勢利基。(記者魏錫賓攝)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日本數位內容協會專務理事市原健介表示,台灣企業反應快,令他印象深刻。 。(記者魏錫賓攝)

日本在最近10年,有7年拿下諾貝爾物理、化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除任職於大學等研究機構,亦有出自大企業的研發人才,基礎科學研究相當紮實。不過,曾以科技應用能力及速度,搶占歐美市場的日本,現在也面臨轉型危機,隨著人口老化,科技人才補充受限,大企業的研發能量,並未有效流向中小企業;部分台灣新創企業挾科技應用的利基優勢,已前進東京,俟機爭奪地盤。

東京富士通數位轉型中心結合VR等科技,展演遠距診斷德國工廠機器問題。 (記者魏錫賓攝)

日本面臨轉型危機

我新創有機會切入

日本最大的資訊科技服務商富士通,在全球員工超過13萬人,早就鎖定AI、IoT、5G、區塊鏈等熱門新科技加強研究,並結合都市基礎建設、後勤支援等應用,甚至已與電力、電信等公司合作,收集東京車站周圍大數據,分析人流等資料提供企業政府參考;而位在東京灣的富士通數位轉型中心,也直接開設工作坊,輔導新科技人才。

國際知名的日本大企業,也都有類似的部門。SONY設置數位媒體生產中心,Toshiba另外成立子公司處理數位整合解決方案,而豐田、三菱等大汽車廠,也都投入研發相關的領域;日本研究發展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近10年多在3.5%左右,僅次於以色列及韓國等少數國家,其中汽車等運輸設備及生技是研發金額最高的前2大產業,約占了總數的3分之1,有高度的企圖心。

不過,曾經擔任日本電信網絡株式會社的董事長、軟銀電信株式會社執行董事的赤穗義雄認為,日本對新創產業的重視不如台灣,且台灣人積極想要實現自我,更有衝勁。長期留在日本工作的光禾感知日本分公司社長林厚展指出,日本大廠有很強的研發能力,但以台灣新創企業的科技應用能力,相當有機會在日本突圍。

與台灣企業主接觸頻繁的日本數位內容協會(DCAJ)專務理事市原健介表示,台灣企業反應快,令他印象深刻,日本在高端產業雖有領先,但已有不少尖端零件在台灣生產。現在的科技產品(包括數位內容)進步很快,是速度的競爭,要由單一公司完成很困難,必須許多公司一起合作;台日各有優勢,確實能互補合作,縮短出廠時間。

台日產業互補合作

產品推出時間縮短

資策會創生處長洪毓祥及主任洪毓良都認為,台灣的優勢是彈性、多元,有較強文化包容力,且新創企業主非常積極。洪毓良強調,台灣人對新科技、新產品接受度高、電子商務發達,具ICT能量,容易尋找硬體製造、軟體供應商的合作夥伴或資源,相對具有多樣性,且台灣面積恰到好處,各城市具獨特文化及特色,適合新創產品服務進行市場/場域測試。這樣的環境比日本更適合培養新創企業。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 GEM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組織2019年元月發布的報告,日本成年人進行早期階段創業活動的比例僅約5%,是觀察名單中東亞與南亞國家的最後一名;日本雖有大企業涉入的創業活動,但缺乏獨立的新創者。

經常媒合台日企業的資策會台日產業推動中心主任陳龍也指出,台日合作關係已在改變,早期日本掌控3C大品牌,但現在已不是日商天下,過去日本提供技術、零組件,台灣負責組裝製造,現在則更多元;日本需要新的軟體應用,台灣有部分優勢,雙方能共同推出軟硬整合的新產品,是真正的合作。日本有2025數位斷崖的說法,老舊技術腐朽化,而新技術的應用尚未到位,現在是台灣新創企業進到日本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