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改變中的貿易輪廓

2019/09/10 05:30

◎歐陽書劍

全球經貿在過去十年有兩大轉變。受金融海嘯衝擊,貿易成長率罕見低於經濟成長率,且國際商品交易至今,未恢復帶動出口國經濟的活力;而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貿易移轉現象更趨明顯,因應產業供應鏈的重整與重組,使不少國家的貿易型態有較大幅度的波動,貿易方向隨著貿易量一起改變。

亞洲的日本及台、韓等國,一向以對外貿易作為啟動經濟成長的動能,後進的中國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長期占據對美貿易順差金額的前十五名;以出口帶動經濟,是這些國家共同的想法與經驗。跨國境的搬有運無,不僅滿足了異國消費者對多樣商品的需求,也給依賴出口國家的企業有擴大經營、達成規模經濟的機會。

二○一八年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剛好突破二十兆美元,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同年的全球商品出口為十九.四八兆美元,與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相近。全球市場雖非全部自由開放,但實現的跨境商機,顯然遠大於其他個別國家的GDP。

不過,金融海嘯之後的休養生息,對貿易的衝擊甚於國內經濟。根據聯合國資料,二○○○年至二○一○年全球商品出口的平均年成長率近九%,但二○一○年至二○一五年僅一.四八%;WTO公布的二○一八年商品貿易量成長率為三%(出口加進口的平均值),約略等於當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而今年貿易成長率則會再下降。

從二○○八年至二○一八年間,全球商品出口共成長了二十%,製造業出口年成長僅約二.三%;現在出口已難以獨撐經濟的成長,只是在變化中,也有不變的地方。過去十年間,前七大貿易國,依然是美、中、德、日、法、英及荷蘭,唯一的改變是德國由第二大下滑為第三大,與中國換了名次,而香港則竄至第八名,和韓國及義大利列入前十大,並將加拿大擠至十一名。

美中貿易戰雖影響商品交易的流動,但對全球進出口的衝擊尚未完全顯現,部分國家的對外貿易,只是受到壓抑,同時轉動了方向。我國是明顯的例子,從二○一八年七月,美國對中國約五百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增課廿五%關稅,至二○一九年六月的一年間,我國出口至中港所占比例,較二○一七年七月至二○一八年六月減少一.五個百分點,但出口至美國的比例,則約增加了一.五個百分點。另外,今年前八個月,貿易戰主角中國對美出口雖然下降,但對歐盟及東協的出口,卻呈現兩位數的成長。

中國今年前八個月不僅對東協出口大幅增加,且出超成長了六十五.四%;但根據美國官方資料,在東協國家中,今年前七個月除越南對美國出超較去年同期大增近百億美元外,其餘國家變化不大。顯見中國企業除了可能也在搬移生產基地,躲避高關稅外;中國的商品,更積極地在開拓美國之外的新市場。

貿易戰打出了生產基地與產品市場同時移轉的現象,不僅發生在美、中,對所有的企業及國家,也都可能帶來合作的機會與競爭的衝突。美中貿易戰在去年七月後激化,這一打打停停的模式,改變不了經貿逐利的本質,但已改變了資金與商品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