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白皮書警告,所謂「勞動轉型正義」恐讓台灣走向「勞動鎖國」。(資料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基本工資近十年來有八年調漲,蔡政府上任後更連四年調高,工商產業界除呼籲本外勞薪資脫鉤的聲浪越來越大,蔡政府推動「最低工資法草案」、「職業災害單獨立法」、「強化勞動檢查機制」、「勞動事件法」、「企業社會責任強制規範」及「非投資人股東之特別董監事」等高度勞動保護,卻強抑工商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新法規,更被工業總會白皮書警告,所謂「勞動轉型正義」恐讓台灣走向「勞動鎖國」。
工總白皮書質疑,所謂「勞動轉型正義」,難道就是強化推動畸形的「基本工資強逼市場工資」、加碼提高「違反工時規定提高罰鍰或加重刑責」、無節制開放「外部工會可跨域干涉企業經營」的「工會組織自由化」嗎?
工總指出,「法定附加勞動成本」不斷上調,已導致民間企業普遍薪資凍漲;雇主除一般薪資福利支出外,光勞保、就業保險及提撥勞退金三項法定勞動成本,合計逾勞工薪資的十八.二三%,加上其他支出,已逾薪資的二十%。
工總批評,目前立法院正研議取消勞工退休金條例資遣費六個月上限、最低工資法立法、職業災害單獨立法及違反工時規定提高罰鍰或刑責等,將進一步提高企業僱用成本,且各種法定勞動成本幾乎都與薪資掛鉤,自然影響企業調薪意願。
浮濫放任的「工會自由化」更是工總白皮書批評的重點。工總指出,「工會法」自二○一一年修訂實施後,除明訂工會類型分企業工會、產業工會及職業工會外,並得視需要籌組「聯合組織」,卻因未對「工會」組成作必要規範,造成工會大量擴張,且到處串聯結盟,造成工會間意見分歧、甚至引起工會間的惡性競爭,更不利勞工共識形成。
工總強烈建議,華航兩次罷工及最近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皆凸顯現行「工會法」有明顯瑕疵,因職業工會會員人數代表性明顯不足,造成外部工會干涉個別企業經營,最終影響企業營運、造成勞資雙輸;蔡政府反而應儘速修訂工會法,「限制罷工只能由企業工會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