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爛頭寸破10兆? 金管會:不能這樣算

2019/07/22 05:30

金管會強調,銀行存款不能百分百拿去放款,否則會有安全性與流動性問題。(資料照)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國銀自2017年8月起,「存款與放款差距」就突破10兆元關卡,外界常稱此為「爛頭寸」。但金管會澄清,銀行存款不能百分百拿去放款,否則會有安全性與流動性問題,必須先扣除「應提存準備金」等項目,且沒有借出去的資金,也會用來投資金融資產,不能概括稱為「爛頭寸」。

根據統計,今年5月底整體國銀「放款餘額」達29兆1975億元、「存款餘額」達39兆7757億元,雙創史上最高;其中,5月存款與放款差額,也就是俗稱的「爛頭寸」達10兆5781億元。

國銀存放款差額始終「居高不下」,無法低於10兆元關卡,引來市場疑慮銀行滿手資金(存款),卻沒有充裕的去化管道。

確保安全與流動性 銀行存款不能全數放款

銀行局官員解釋,很多人會把「存款」減掉「放款」,剩下來的錢就認定是銀行閒置資金或爛頭寸,但這是種誤解!首先,存款必須先扣除「法定用途資金項目」後,剩下其他的錢才能拿去放款;「法定用途資金項目」有三大類,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法定流動準備金及高品質流動資產。

為何得先扣掉「法定用途資金項目」?銀行局指出,這是為了保障民眾權益,讓存款資金具有足夠安全性與流動性,對銀行來說,也隨時能因應民眾提領現金等需求。根據中央銀行資料,國銀持有的法定應有高品質流動資產(HQLA)多以央行存單為主,到今年2月底有高達5.36兆元。

官員還說,存款扣除「法定用途資金項目」,除了放款,也能用以投資金融資產,像是公債、公司債及存單等,同樣可用於投資、增加收益;既然如此,外界就不該繼續把存、放款差額,直接視為銀行的「爛頭寸」,這會很容易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