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金管會主委入央行理事會? 別鬧了

2018/10/23 06:00

◎歐陽書劍

立委希望提高央行理事人數,可是主要國家央行決定貨幣政策的委員人數都相當有限,量變恐怕不如質變。(路透資料照)

擔任央行總裁長達二十年的彭淮南卸任後,央行有了改變的契機,但改變不一定就是改革,立委希望提高央行理事人數,可是主要國家央行決定貨幣政策的委員人數都相當有限,量變恐怕不如質變;改變不能打模糊戰,有充分的理由,才可能達到良性發展後的願景。

一般央行都負責貨幣政策,具有維持物價穩定的目標,但金融監理的權責並未完全歸屬於所有央行。英、美、歐洲央行除決定貨幣政策,並監理銀行及其他大型金融機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同時扮演央行穩定物價的角色;日、韓與我國類似,主管貨幣政策的央行及金融監理機關並列,還分別負責總體與個別金融機構的監理。就因為權責不同,各國央行的組織安排也頗有差異。

英格蘭銀行設有貨幣政策委員會、金融穩定委員會及審慎監理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貨幣政策委員會決定貨幣政策,僅有九名委員,除了總裁、三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外,四名外部委員都是來自學界或業界的經濟學者;金融穩定委員會與審慎監理委員會成員類似,前者負責金融穩定,後者為監管一千多家銀行、保險及大型投資公司的決策單位,這兩個委員會除外部成員外,都包括英格蘭銀行及其他金融監理官員。

美國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貨幣政策,成員都是聯準會理事及地區準備銀行總裁,但聯準會還負有監理大型金融機構的責任,在其理事會中設有不同委員會,由不同委員擔任主席,其中也有金融穩定委員會。除總裁及兩名副總裁外,日本央行其餘六名理事主要是具實務經驗的經濟學家;而韓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僅有七名成員,除央行內部成員,也以學者為主,並無金融監理的現任官員。因此,主要國家將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理的決策區分非常清楚。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緊密相關,不過,是兩件事。

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不僅是兩件事,有時還是互相衝突的兩回事。美國在金融海嘯前的長期低利率,被部分經濟學者認為是造成金融不穩定的原因;而現在則有學者認為驟然提高政策利率,將導致銀行資產與權益價值下滑,使槓桿提高、資金流動,不利金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在探討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時,也認為只為了金融穩定而提高利率的行為,恐將犧牲經濟成長,可能會得不償失,兩者的確實關係仍是沒有定論的研究題目。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曾經說過,美國次貸危機並非貨幣政策維持低利率造成,而是金融監理的錯誤,因聯準會未能及時遏阻銀行的高風險放款;雖然不少經濟學者不認同,不過,聯準會同時肩負兩項權責,葛林斯潘既非為卸責,他的話應該也有參考價值。經濟不等於金融,景氣循環與金融循環也時有交錯,也因為兩者相關且時有衝突,要在同一個委員會中求出最適答案,恐會治絲益棼。

我國央行理事會的主要職權是「有關貨幣、信用及外匯政策事項之審議及核定」,是貨幣政策的決策單位,目的在實現物價穩定,進而達成經濟成長的總體目標,目前已有十五位成員。著力於個體金融監理的金管會主委並非不能擔任央行理事,但應說清楚主委進到央行理事會後能給貨幣政策什麼額外貢獻;若沒好理由,則央行理事會並非同樂會,不是愈多人愈熱鬧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