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觀測站》首樁合併後 電子支付業挑戰仍在

2018/07/31 06:00

智冠旗下的智付寶與台灣電子支付合併。 (資料照)

金管會上週核准了首樁「電電併」,智冠(5478)旗下的智付寶與台灣電子支付合併;業者合併固然可以擴大綜效、集中資源,不過,面對競爭激烈的支付市場,無論從主觀或客觀條件來看,國內專營電子支付機構仍面臨嚴峻挑戰。

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電子支付機構,最後在2015年元月立法通過,並於同年開放業者申設,不過,一直至隔年(2016年10月)才有3家業者(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開業。

由於智付寶與台灣電子支付分別是2017年2月與6月才成立,等於才1年多時間馬上就出現合併案,讓外界對於電子支付的前景產生很大問號。

其實這幾年興起的「非現金支付」,看似商機無限,問題是民眾消費習慣要改變不是1天2天的事,難以有爆發式的成長,業者想要殺出紅海,談何容易。

尤其「非現金支付」的工具包括第3方支付、行動支付、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等,光是這些名稱,很多消費者都搞不懂,要從何選擇呢?對消費者來說,能提供方便或優惠的支付方式才具有誘因,否則誰要綁定一大堆支付工具,徒增麻煩?

就電子支付機構之發展來看,當年立法過程爭議不休,雖然專法已經通過,但後續的帳戶認證註冊問題,又讓業者抨擊太過麻煩而影響用戶意願。反觀去年3月起跑、包括Apple Pay在內的國際3大Pay來台搶灘,不到1年時間,綁卡用戶就達300多萬人,遠遠超過電子支付機構的100多萬人。

當初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子支付,實際效益明顯不如預期,問題究竟出在哪,主管機關應該要跟業者好好再溝通討論。(王孟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