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全球掀反避稅風潮 既合作又競爭

2016/11/13 06:00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日前公開「莫薩克馮賽卡集團(Mossack Fonseca)」一千一百五十萬份「巴拿馬文件」(The Panama Papers)揭露各國富豪、大企業用各種「合法的」方式避稅,似是引起全球政治風暴的前奏。(圖擷自ICIJ網站)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經濟大國負債日趨沉重之際,今年「巴拿馬文件」揭露權貴名流運用海外空殼公司藏匿資產及避稅醜聞,更掀起全球反避稅風潮,歐美日中等國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欲尋求彼此交換稅務資訊,爭搶企業及富豪藏於海外欠稅,挹注國庫收入。

海外追稅金礦 蘋果頭號要犯

德、法、義、西、英等歐洲五國已簽署協議,明年起將自動交換空殼公司和海外基金實際所有人資料;G20國家草擬打擊海外避稅措施,約定分享空殼公司資訊、制訂避稅天堂黑名單;據估計,稅基侵蝕和利潤移轉導致的全球企業所得稅流失,每年至少達一千億至二四○○億美元。

跨國企業運用歐洲各國間公司所得稅率不同的漏洞,在荷蘭、愛爾蘭、盧森堡等國設立子公司,藉由海外公司收益分離的方式避稅,紛紛遭到歐盟及英、法等國追討欠稅;歐盟執委會八月底裁罰,蘋果公司享有愛爾蘭「非法稅負優惠」補貼,須補稅高達一三○億歐元。

星巴克、飛雅特克萊斯勒也遭歐盟裁罰,須向荷蘭、盧森堡分別補稅三千萬歐元;Google則和英國政府達成協議,補繳過去十年欠稅約一.三億英鎊。歐盟並持續調查亞馬遜、麥當勞在盧森堡接受的優惠稅務安排。

美企藏錢海外 高達2.4兆美元

凱投宏觀估計,美國企業滯留海外獲利累積高達二.四兆美元,相當於美國GDP(國內生產毛額)十四%。非營利組織「美國公平稅政」數據顯示,獲利滯留海外的美國企業中,科技和醫藥生技業占了一半,蘋果超過兩千億美元,輝瑞藥廠、奇異(GE)和微軟也超過一千億美元。

搶到這塊海外課稅金礦,多國最近紛紛推出打擊跨國企業避稅的新規。美國已宣布限制企業「稅負倒置」、「收益分離」規則;歐盟啟動公司稅稅制翻修工程,為二十八成員國制訂統一「討稅」原則;日本把對超級富裕階層的調查,由少數城市擴大至全國,擬和各國交換個人及法人、營收逾一千億日圓的跨國企業等金融帳戶資訊;中國明年起開始要求境內金融機構得申報非居民個人和企業帳戶資訊,二○一八年和外國開始交換稅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