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琪芳/特稿
近幾年「分配不正義」、「世代不正義」的問題益發嚴重,當有錢人豪宅一戶一戶買,不少人卻連租屋都成問題;當退休軍公教平均月領五至七萬元,許多人就算超時工作也只能月入二、三萬元。馬政府執政八年,台灣陷入勞工低薪化、青年貧窮化的困境;新政府若無法兼顧經濟發展與分配問題,恐怕也會逐漸失去民心。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自二○○七年至二○一五年,國內所得最低廿%家庭已連續九年「入不敷出」,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不到二.七萬元。此外,青年所得收入持續倒退,去年四十歲以下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倒退十七年至十九年。
另外,一九九六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超過五十%,營業盈餘約占卅一%;但二○一四年受僱人員報酬占比降至四十三.八六%,營業盈餘占比則上升至卅四.六二%。相較之下,南韓、德國及美國等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在五十五%以上,日本、英國更超過六十%,都遠高於台灣。
各項數據均顯示,國內低薪問題嚴重、分配不均持續惡化,雖然此現象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產業結構問題確實是主因。台灣企業習慣依賴中國的低生產成本,因而錯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及時機,許多企業即使獲利成長,加薪幅度也相當有限,也不增加國內投資,而是繼續擴大海外生產線。
因此,新政府除了振興經濟之外,也不能忽視分配問題,必須兌現改革承諾,包括經濟結構改革、年金改革等;雖然改革過程中難免引發反彈,但多數民眾仍是支持改革的,新政府不應因少數人的不滿而卻步,應堅持改革承諾,為台灣找回「分配正義」、「世代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