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瑾指出,外界常用「泡沫」看待AI,但真正值得看的是「錢往哪裡流」。(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鴻海(2317)執行長楊秋瑾今日在論壇指出,全球AI革命正從技術話題進入全面改寫產業結構的階段,而台灣在這場變革中站在極為關鍵的位置。她強調,AI不是短期題材,而是如同蒸汽、電力、電腦與網路般的「科技文明轉折點」;在基礎設施嚴重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台灣的硬體製造能量將成為全球AI產業鏈最重要的戰略資產。
楊秋瑾指出,外界常用「泡沫」看待AI,但真正值得看的是「錢往哪裡流」,包括全球五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與特斯拉(Tesla),未來幾年預計投入超過6000億美元,「沒有企業會對一個泡沫投入這麼多資金」。即便鴻海在台灣投入14億美元建置算力中心,規模在整體AI需求中仍只算是起步。
楊秋瑾引用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的說法指出,AI的發展速度遠超硬體與基礎設施成長速度,全球正面臨「硬體缺口」,這也意味著製造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量空間。「現在的產業還在山腳下,未來市場大得難以想像。」
鴻海示範台灣的能量:從AI Factory到智慧製造3.0
對於AI帶來百年一遇的供應鏈重組,讓台灣站上世界中心,楊秋瑾表示,鴻海正與輝達(NVIDIA)合作打造AI Factory、與IBM共同投入量子計算、與Alphabet發展機器人軟體平台,也與Uber合作推動Robotaxi原型車落地台灣,更設定在2026年打造100座燈塔工廠,成為AI製造標竿,目的是讓AI真正落地,而非停留在概念階段。
在製造端,鴻海提出智慧製造3.0,導入製造AI、代理AI與實體AI三層架構,由「Foxconn Brain」作為總體大腦統籌生產排程、參數優化到站點治理。楊秋瑾強調,這套大腦採用儒家文化訓練,「AI不能亂教」,在全球化佈局中必須用具有中文文化底蘊的決策邏輯來管理人才與工廠,同時展現台灣企業在全球AI生態系中的核心位置。
台灣:AI伺服器與晶片的雙支柱 具備全球唯一的完整性
在AI時代,台灣的戰略角色地位有目共睹,楊秋瑾認為,台灣不僅擁有世界級的精密製造與交付能力,也掌握PCR板、散熱、冷卻、整機組裝到整櫃整合、算力中心部署的完整鏈條,「台灣很厲害,只是我們習慣低調,但事實上我們已經具備做全球最可信賴AI合作夥伴的條件。」
楊秋瑾強調,AI不是只有鴻海的戰役,也是台灣整體的戰役。鴻海透過電電公會理事長角色推動海外合作專案,將鴻海的資源、技術與營運方法開放給中小企業,「未來台灣企業到美國、墨西哥、菲律賓、東歐發展,不需要再單打獨鬥」,這是台灣產業集體升級、建立長期全球影響力的必要策略。
楊秋瑾最後表示,AI不僅要讓鴻海更好,更要讓台灣更好」,畢竟AI被視為全人類文明的重大轉折點,台灣應趁著自身供應鏈優勢與全球合作需求同步升溫之際,將自身角色從「製造中心」提升為「全球AI最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